八旬老人忆旧事:作家夏衍轰炸中救小兄妹
八旬老人谢燕章回忆76年前两作家在谢家祠救了她和哥哥
“突然,天空传来轰隆隆的声音,接着传来哒哒的子弹扫射声,哥哥的一个好朋友中弹,倒在鱼塘中。这时,两位叔叔伸出大手,将我们兄妹俩抱了起来,扑倒在桑基鱼塘基围的底部。”
省港大罢工、沙基惨案、国民革命军北伐、广州起义……这些重大历史事件在欧阳山、夏衍的文学作品里不同程度地得以艺术再现,现实生活中两位文学大师还曾救过一对兄妹免遭日军飞机俯冲射击。
“夏衍、欧阳山在谢家祠救了我的命!”近日,年已八旬的中国博物馆学会会员谢燕章在家中向记者表示,“5岁时,我在谢家亲戚中避难,夏衍、欧阳山在谢家祠救了我和哥哥的命。”
谢燕章说,“我们家原来住在番禺,抗日战争爆发后,在亲戚的劝说下,我们来到荔湾区芳村中市的谢家祠附近,在叔叔家暂住。”
1938年,日军对广州实施轰炸。一天下午,谢燕章和哥哥在谢家祠门口的鱼塘玩耍。
“突然,天空传来轰隆隆的声音,接着传来哒哒的子弹扫射声,我哥哥的一个好朋友中弹,倒在鱼塘中,我和哥哥顿时吓呆了”,虽然事情已过去多年,谢燕章近日回想起来,眼中仍露出恐惧的神色。
“这时,两位叔叔伸出大手,将我们兄妹俩抱了起来,扑倒在桑基鱼塘基围的底部”,谢燕章说,当日下午,她在报社当记者的父亲谢汝诚回家,“我们告诉他这件事情,才知道两位叔叔是夏衍和欧阳山。”
谢燕章说,夏衍和欧阳山当时在广州办报纸,认识她的父亲谢汝诚,当时两名作家可能是刚好来谢家祠找她的父亲。当天晚上,父亲带着谢燕章兄妹俩登门致谢,“我和哥哥给两位叔叔三鞠躬,感谢他们的救命之恩。”
谢家祠位于广州市荔湾区芳村中市,是明末清初修建的祠堂,总建筑面积880平方米。谢家祠坐北朝南,布局是三开三进两天井。
谢姓当年是原芳村的一个大族,共有三间规模较大的祠堂,合称“谢家祠”,又称“谢至爱堂”,前两间大门朝北,称北便祠;后一间大门朝南,称南便祠。
知多D
夏衍(1900-1995),作家,代表作有报告文学《包身工》和话剧《上海屋檐下》等。
欧阳山(1908-2000),作家,代表作有《一代风流》(包括《三家巷》等5卷)。
建议:谢家祠增加夏衍欧阳山等文学内容
谢燕章原是广东工运史研究委员会会员,由于工作关系,当年走访过多位广州起义、省港大罢工见证者,对谢家祠的历史比较熟悉。谢燕章希望谢家祠作为红色革命基地,可适当增加些夏衍、欧阳山等文学内容。
1924年8月,市郊一区农会在谢家祠成立,这也是广州市郊最早的区一级农民协会。“彭湃到访过谢家祠”,谢燕章说,部分农会兄弟参加了广州起义,“起义前,谢家祠有工人赤卫队。广州起义后,农军在黄沙渡江参加战斗。”
研究荔湾的文史专家介绍,市郊一区农会是广州市成立最早的区一级农民协会。农会在谢家祠训练农民自卫军、工人纠察队;指挥农军参加二次东征,参与平定商团、杨刘军阀叛乱,支援省港大罢工;还与广三铁路工人一起组建广州工人赤卫队第六联队,参加广州起义。
据了解,谢家祠原有北便祠和南便祠。1905年办成致爱小学堂。1950年,北便祠被拆除,祠堂门口的广场和池塘被填平,建成了学校(就是现在的芳村实验小学),之后一直属于教学用地,归教育局使用和管理,南便祠得以保留,后被改建成了教工宿舍。近十年由于年久失修,一度成为危房被废弃。
为保护历史建筑,经过多方努力,从2008年9月开始,荔湾区教育局和荔湾区文广电局着手谢家祠主体建筑的修复工作,投入130多万元。历时4年半,谢家祠得以修复,恢复了它昔日的面貌,并正式交付给芳村实验小学管理和使用。
据当地教育部门介绍,芳村实验小学在校史室建设方面,增设展示农会旧址由宗族祠堂变为小学堂的历史和历史变化的照片。在图书室建设方面,增设荔湾文史资料和革命史图书,阅览室与书画展室结合。
经过一段时间施工,谢家祠已经“修旧如旧”。记者发现,青砖墙、麻石路、红砖地面,碌灰筒瓦人字硬山屋顶,传统灰塑龙船脊……这些都进行了修缮。 文/曾卫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