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区新貌:百姓唱戏忙 “非遗”壮剧响
新华网南宁3月6日电(记者徐海涛)“村里年前组织了几场演出,刚还没过多久,新戏台就又开唱了,现在乡里的戏真是越唱越热闹。”谈及村里兴起的壮剧热,广西田林县利周瑶族乡百达村的老戏迷兰伟利直言“过瘾”。
田林县位于革命老区百色市的西北部,是壮乡传统剧种“北路壮剧”的发源地。据介绍,“北路壮剧”起源于清朝乾隆年间,是一种有着独特唱腔和表演程式的戏剧形式,民族特色浓郁,距今已有300多年历史。
“作为广西重要的传统剧种之一,壮剧一直深受壮乡人民的喜爱。”利周乡文化站站长闭日智告诉记者,壮剧以反映本民族生活为主要内容,群众基础较好,并在2006年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如今这个古老的戏让村里焕发了新颜,村里不仅搭了自己的戏台,更有多个村民自发组成的壮剧团。”利周乡乡长罗正文说。
记者日前在利周乡百达村看到,夜幕之下,宽敞的仿古戏台上,农民演员身着民族服装,在马骨胡以及锣鼓的特色伴奏下,用心表演着,台下男女老少或坐或站,挤满了整个广场,精彩的表演引来群众掌声不断。
“有戏唱,有歌听,村里又恢复了往日的红火气氛,而且有了戏之后,打牌赌博等现象也少了不少,村风比过去也好了。”观众黄大妈来自邻村,她说,听闻晚上有表演的消息,自己提前3个多小时就早早地过来了。
参与演出的同乐壮剧团团长闭警书说:“村民的积极性都很高,我们剧团全是由村里的农民组成,人数达30余人,节目多是自己编、自己导,除了在本村表演外,还在县城以及别的乡镇进行巡演,每年演出场次突破30场。”
记者采访了解到,近年来,当地通过完善农村公共服务,搭建群众文化活动平台,转“送”为“种”,群众唱主角,不仅激发了农民参与文化活动的积极性,促进传统艺术的传承和保护,更汇聚了农村新活力。
“通过‘送戏进城’等方式,群众的热情得到提高,参与的人越来越多,‘非遗’壮剧的发展也有了活水之源。”田林县文化馆馆长王福干说。据介绍,自2007年起,田林县每年都举办壮剧文化节,目前田林县业余壮剧团已从2006年的8个发展到现在的89个。
剧团繁荣的同时是各项服务举措的跟进。据了解,当地已连续多年将搭建公共服务平台列入为民办实事的内容,每年投入财政资金建设村级公共服务中心,为业余剧团购置演出设备并组织辅导培训。同时,还在乡镇小学利用少年宫项目组建壮剧等培训班,组织校外专家和校内老师进行专门辅导。
记者在田林县八桂乡中心小学看到,学校里为壮剧等兴趣班设置了专门的课程表,正值新学期开学,参加壮剧班的小朋友们正利用课余时间跟着音乐练习着壮剧动作,而登记表上则满满地记录着此前每次参加学习的学生的名字。
“如今,随着参与壮剧表演的群众及业余团体越来越多,希望得到辅导的人数日益增加,培训队伍的人手不足问题也逐步显现出来。”对于未来民间壮剧的发展,已入暮年的“北路壮剧”传承人黄志元也心存隐忧。“壮剧好不容易又唱响起来,就不能让这个‘非遗’的音再落下来了。”黄志元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