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天量资金来自何方?说来说去还是信心
2014-12-4 2899.46点成交额5092亿元 最近几个交易日,沪深两市成交额屡创历史新高,引来阵阵惊呼。图为近期沪综指走势K线与成交量图。
■ 本报评论员 江风扬
近期,两市成交额频创新高,汹涌而至的天量资金中的很大一部分,来自躲在银行里安全食利的钱。金融改革推动着这些资金进行市场化配置,市盈率低的蓝筹股,便成为天量资金扫货的主要目标。
前几天,沪深股市创出7000亿成交天量的时候,众人惊呼,股市疯了,但还没等他们反应过来,更大的成交量来了,一连两天,9000多亿。这一次,他们不再惊呼,改淡定了:9000多亿不是最高,后面还能更高。
那么要问了:这么多资金,从何而来?
融资融券。我知道你们会如此回答。但是又要问了,融资融券可不是现在才有,都推行好几年了,以前怎么没这么多钱?
说来说去,还是信心。信心和钱,就像一个人的两只脚,左脚迈一步,右脚迈一步,相互推动着,才能往前走。但能把信心和钱导向股市,终于让股市在最近狂飙突进的,还是政府看得见的手。
今年以来,政府之手一直想做的事,就是希望资金重归实体,希望民企投资进来,希望市场配置资源。因为房地产投资大幅下滑以后,只有民间实体经济起来,政府投资才不用放那么大。所以,政府一直在说,不刺激,或者是微刺激,目的是希望政府少一点投资,好给民间实体经济留空间。转入下半年,至少整个三季度,政府确实停止了刺激,结果经济下滑严重,各项指标都难看,到第四季度,政府不得不重新祭起基建法宝,加大投入,发改委在不到两个月里,一口气批了1万多亿的项目。这说明,只要政府手一停,经济就滑坡,民间实体经济就是起不来。
为什么会这样呢?原因很简单,没有钱,银行惜贷。要说银行惜贷也不是没理由。这些年中国企业的整体负债就已很高,加上今年以来资产价格走低,资产负债比率更往上走。另一方面,这些年政府每到经济不行时就加大投入,为经济保底,结果中国经济“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这火焰的一半是政府投资,国家信用,无风险,银行的钱都愿意奔那儿去。所以,今年我们看到商业银行和管理层一直存在博弈,管理层想把钱往民间实体经济里赶,商业银行变着法子通过表外,让钱进入政府投资项目,市场实际利率就是下不来。如此就陷入一个困境:为了让民间投资起来,政府必须减少投资。但如果政府减少投资,经济越过底线,陷入通缩,就会引发资产价格崩盘,企业资产负债率飙升,甚至会波及金融系统。
这个困局必须打破。要打破,关节点在银行,必须把那些躲在银行安全堡垒里的资金赶出来。为此,要将银行与国家信用剥离,让银行本身变得有风险,引入存款保险制度,银行不行就破产,让大额存款无绝对安全之地。要绝对安全,请去买国债。理财、信托的刚性兑付都必须要打破。信托目前是13万亿,理财产品超过25万亿,这么大量的资金,高枕无忧地享受着高利,全世界都找不到这样的好事。那么,当这38万亿的资金被惊醒以后,发现自己不再是无风险了,就面临着资产的重新配置。那么,股市上那些低价低市盈率的大蓝筹,就是一个值得选择的估值洼地。
但不用等你反应过来,早有人先知先觉,先行买入了。这就是股市的特点,这也就是为什么晚近一周大象起飞、交易资金量越放越大的原因。很多人不明白这种大的宏观背景,从股市交易的老谱出发,认为这么大的量涨得这么快,大盘就到头了。完全不得要领!我可以肯定,大震荡、大起大落一定会有的,但大趋势已不可逆转了。我们来看:2007年股市从6000点跌下来,如果没有2008年的金融危机,是不可能跌到1600点的。现在,金融危机发源地的美国,经济复苏进入繁荣,股指也不断刷出历史新高,为什么没有发生金融危机的中国,股市一定要长期低位徘徊、万劫不复,大家才觉得踏实呢?
说到底,政府必须把资金推向直接融资市场,让民间实体经济起来,以摆脱政府投资依赖症,让资金到真正创造财富的实体里去,而不是在银行圈子里打转食利。将来,股市的钱还会更多,9000亿不是终极点,这一点,可以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