胜利日阅兵,塑造战胜国的国民心态
雄歌高唱、嘉宾云集,礼炮齐鸣、国旗飞扬,方队整齐、装备精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举世瞩目,更吸引了无数国人的目光。
人们在赞叹军姿威武、大国雄风的同时,也能感受到焕然一新的天安门广场上,严肃中洋溢着一种欢快喜庆的气氛。7架飞机在天空中拉起了彩带,直升机护旗美感十足,更有首次亮相的女仪仗队员,还有纪念大会结束时腾空而起的数万只气球与和平鸽,都给现场和通过各种媒体观看盛大阅兵式的中国人,带来了一种自豪之余也倍感轻松快乐的体验。
或许有人会有疑问:这些展示军威的同时所添加的内容,与打仗有关吗?是不是有点花哨?的确,这一小部分内容有一定表演的成分,但恰恰正符合胜利纪念日的氛围。因为在国势日升、和平底定时代阅兵,既不同于苏联红场阅兵后直接开赴反法西斯战场的悲壮,也不同于新中国成立之初硝烟尚未散尽的沉重。我们作为二战战胜国,在胜利纪念日,就应当向世人展示出这种从容与自信,从而塑造出战胜国的国民心态。这对于曾经备受列强欺辱、如今正走在民族复兴路上的大国来说,尤为重要。
中国一百多年的近代史,大部分是屈辱史。尽管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但回顾近代史,人们仍觉不堪回首。其中由恶邻带来的屡次加害,后果更为严重,影响更为深刻。有人认为,正是其发起的挑衅战争与大规模入侵,两次中断和干扰了中国的现代化近程。许多为世人所不耻的种种暴行,更给中国人民留下了沉痛的记忆。这种种令人椎心泣血的回味与记忆,在不知不觉中,也塑造了国人深深的受难者心态。
实际上,中国百年屈辱史,也是百年抗争史,其中不乏令人鼓舞的亮点。尤其是中国近代史有一个奇特现象:一方面,一百多年中国充满屈辱与失败,另一方面,在形成当今世界格局的极为重要的两次世界大战中,中国都外交选择正确,成为战胜国的一员。虽然由于积贫积弱,都没能尽情品尝战胜的滋味,有时还要吞下一些盟邦强加的不公平苦果,但战胜者毕竟是战胜者。特别是决定当今世界格局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国以百年积弱之国,战胜了极为强悍凶残的外敌,战后更以战胜国身份,得到不少胜利果实。比如从一个备受欺辱的落后国家,一跃成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一百多年与列强签订的100多个不平等条约,绝大部分在抗战胜利后废除;战败的近邻被迫吐出强占长达半世纪的中国领土。更重要的是战争促成了中国人国家和民族意识的觉醒,尤其是战后新中国成立,使近代以来在列强面前一盘散沙的中国,逐渐发展成为世界上举足轻重、受人尊重的大国。
然而,由于冷战混淆了战胜国与战败国的联盟界限,中国长期遭遇封堵,经济发展滞后,加上一百多年的苦难史,悲情情结早已沉淀为民族的共同记忆,对自身文明的内在优越性,已存在很大怀疑,战胜国的意识始终未能牢固确立。有人甚至贬低祖国在抗战胜利中的巨大作用,把抗战看成“惨胜”甚至是“国耻”。对近邻少数右翼政客的挑衅行为,常处于一种悲情的愤懑状态,有时甚至发展成为过激行为。这都不是战胜国应有的国民心态。
是否有战胜国的国民心态,对国家的现实发展有重要影响。战胜国心态首先就意味着,能够意识到本国是缔结当下国际体系的参与者,是当代国际体系的受益者,目前的国际环境于我有利,乐于更积极地开放合作。其次能够客观理性看待历史,对历经艰难困苦仍最终战胜对手充满自豪,对自身潜力的强大和前景光明有强烈自信,进而发展为对自身文明优越性的信心。同时对居心叵测的鬼魅伎俩能够从容坚定地应对,既敢于斗争又乐于合作,能以平和心态借鉴各种经验、借助各种力量发展自己。而在庆祝自己的胜利纪念日时,能既彰显大国之威,又不乏自信之美。
与世界正义力量一道战胜法西斯,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战胜外敌入侵的第一次完全胜利。在那场关乎人类未来的大决战中,中国成为胜利者的一方。庆祝胜利纪念日,不仅要重温过去,更要面向未来。要让世人感受到,中国不仅赢得了那场战争,还将赢得未来;让国人意识到,中国不仅走出了积弱的宭境,更要走出积弱的心理,信心坚定地迈向未来。正如习主席所说:“中华民族创造了具有5000多年历史的灿烂文明,也一定能够创造出更加灿烂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