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介石手下哪个凶狠部门令军统特务都心惊胆战?

12.05.2015  15:26

  核心提示:因而,这个军统部门的特务兼公开和秘密不同身份,有内外抓捕大权,比公开特务机关更凶狠。一般军统特务都会让三分。

  本文摘自:《书摘》2014年第12期,作者:朱小平,原题为:《军统内外的称谓

  近年来,反映中共与国民党特务机构隐蔽战线题材的影视剧愈来愈滥,其中不仅严重胡编乱造我党隐蔽战线斗争情况,而且对军统、中统的称谓亦不符合历史。军统、保密局属国民党军事委员会和国防部,是军队性质,有编制、有军衔。但内外有别,秘密单位并不准穿军服。

  国民党军队等级森严,“官大一级压死人”。军官虽称呼士兵为“弟兄”,而士兵则需称呼上级为“长官”。下级军官称呼上级在职务后加“”字以示尊重,如“团座”“师座”“军座”等,参谋长称“参座”,副职称“副座”。蒋介石是军事委员会委员长,国民党军队最高统帅,故高级将领称其为“委座”。国民党军队(含军统)设有组长、处长、局长,也均加“”字。下级对上级无论口头或文字均在职务前加“”,不少影视剧动辄称“卑职”,这是错误的。“卑职”原本是明代中下级武官对上司的自称,到清代文官也如此。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正式颁令,废止这一封建色彩浓厚的称谓,只称“”。不仅口头,文字亦如是,如戴笠写给蒋介石的报告,文末均署“职戴笠”。国民党军公文至抗战后用“”相称,以示尊重,如何应钦字敬之,公文即署“何总长敬之兄”。1947年后仿美军公文格式,此习惯才放弃。军统在公文习惯与军队一样,内部有自己的行文特点和口气。

  一些反映我党地下斗争的影视剧,涉及军统和中统的称谓亦不符当时习惯。如军统人员对戴笠当面均称“先生”,背地称“老板”,称蒋介石为“大老板”。蒋介石因戴笠最初为南昌行营科长,所以一直习惯称呼他“戴科长”,有时为示亲近称呼他的表字“雨农”。戴本人是黄埔军校六期毕业,按黄埔系习惯,一直称蒋为“校长”。戴笠与军统高层背地里称蒋为“老头子”,这也是黄埔系将领们的习惯称呼。戴笠对宋美龄无论当面背后皆称“夫人”。中统是按国民党党务系统的习惯,称蒋介石为“总裁”,一律称局长徐恩曾为“先生”。军统、中统下级对高层领导也皆称“先生”,如郑介民、唐纵。毛人凤职务不高,但因他在戴笠外出时主持工作,军统干部一律称他为毛先生,无论是任军统局主任秘书或后来继戴笠之后任保密局局长,下级皆称呼其为“毛先生”,一直没有改变。

  蒋介石早年任北伐军总司令、国民政府陆海空军总司令,抗战中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后任国民政府主席,20世纪40年代末期又任“总统”,长期担任国民党总裁(国民党最高领导人原称总理,因纪念孙中山,故改称“总裁”),兼职有黄埔军校校长等,因而不同时期有不同的称谓,如“总司令”“总裁”“委座”“校长”“主席”“总统”等。另外,国民党党政军各类人员对蒋的称谓也不同,如国民党元老一般称蒋为“先生”,党务系统一般称其为“总裁”,将领一般按不同年代职务称他为“总司令”“委座”等,而黄埔系将领自诩嫡系,一律称“校长”,蒋介石最爱听这一称呼。当然,杂牌系的将领是绝不如此称呼的。军统领导人如戴笠、郑介民、唐纵等为黄埔毕业生,也称蒋介石为校长。军统非黄埔毕业生者,如沈醉见到蒋介石,就称呼其为“委座”。国民党党务系统包括中统互称同志,老资历党务人员一般自称“兄弟”,对外称“调统人员”,而军统因自诩为“革命团体”,内部则互称“同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