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目前仅2000余社工 薪资无保障成发展阻力
说起义工或志愿者,许多人都熟悉,但说起社工,不少人却不太了解。据悉,社工是服务专业性更强的受薪专门人才,主要工作为帮助老人、孩子、残障人士等弱势群体适应社会环境、协调社会关系,解决和预防社会问题。
23日,记者从省民政厅获悉,目前江西省社工专业人才仅2000余人,其中南昌900余人。相对于500万人口的南昌来说,比例为1.8:10000。而6月3日江西下发《关于加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提出,到2020年,全省社工与总人口比例要达到6.5:10000,江西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总量将达到4.76万人。
社工为老年人做按摩
变化
更多社工专业学生愿意留在江西服务
“以前江西社工专业的大学生很多都流失到外省就业,10个人中有1个人留在本省从事社工服务,都很难得。”江西科技师范大学社工专业邓老师说:“但今年我校社工专业学生愿意留在本省服务的人数接近三分之一。”邓老师告诉记者,“这些愿意留在本省从事社工服务的学生,是江西社工服务领域的新鲜血液。江西社工服务发展离不开专业人才。”邓老师说,目前该学校的7名社工专业毕业生已经进入南昌公益社会组织从事社工服务。
樊海涛是2008年南昌大学社工专业毕业生。毕业后,他与3名同学一起去深圳从事社工服务。今年9月份,他和其他6名江西籍社工回到南昌注册了一家社工机构。樊海涛说,之所以选择回家乡办社工机构,是因为心里有了底气。因为目前江西越来越重视社工发展问题,出台了不少利于社工服务发展的政策。比如,政府免费为机构提供办公场所,而且申报项目时,政府也会提供方便和帮助。
前景
专业人才紧俏 发展空间巨大
据了解,6月3日,省委组织部、省民政厅、省财政厅、省教育厅等19个部门和厅局联合下发《关于加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这是江西首次针对加强社会工作人才下发的专门文件。文件中指出,到2020年,江西省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总量将达到4.76万人,其中,中级和高级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将分别达5000人和700人。
23日,记者从省民政厅社工处获悉,根据统计,目前江西省社工专业人才仅2000余人,社工服务机构50多家。这也就意味着在接下来的6年里,江西的社工专业人才要增加近20倍。在这个过程中,江西省将需要吸纳4.5万人的社工专业队伍。这对于社工专业的人才来说,意味着巨大的就业机会和吸引力。
另外,记者还了解到,从2013年开始,省民政厅从福彩公益金中划拨出100万元用于购买社工服务项目,到2014年购买社工服务项目的资金增加到180万元。随着社工服务的发展,购买社工服务的资金量也会越来越给力。目前全省有42家社工服务机构承接社工项目,而机构是否能成功承接社工项目,其中一个指标就是机构中要有三分之一的专职社工做服务。这就意味着专业社工人才,已越来越成为社工组织的核心竞争力。
问题
薪资无保障阻碍社工发展
江西的社工服务要能快速发展,离不开引进和培养人才。虽然目前江西社工服务发展呈现出好的苗头,但是要真正做到把人才引进来,把人才留下来,需要政府下决心大力支持。其中,解决社工人才的薪资问题,是留住人才的关键一环。
记者了解到,江西省近两年用来购买社工服务的280万元资金全部来自福彩公益金。而根据相关规定,福彩公益金不能被用于发放工作人员工资。这就导致在江西从事社工服务没有稳定的工资收入,生活得不到保障。这也成为之前江西社工人才流失严重的主要原因。
青云谱民政局作为南昌市社工服务试点单位,在社工服务方面一直走在全省前列。但是该局社工科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由于社工项目资金90%用于服务对象,做项目的工作人员往往是临时聘用,只有一些补贴费,没有正式工资,所以留不住人才。而在深圳等社工服务较发达的地区,社工项目资金的60%用于给社工发工资,所以社工的收入有保障。这也是为什么深圳能吸引大批社工人才前去服务的关键。
建议
加大财政购买社工岗位力度
对于社工的薪资问题,在采访中,许多民政部门、学校老师以及社工服务机构都呼吁,政府应该加大财政资金购买社工岗位的力度。
江西省民政学院社工专业万老师表示,除了福彩公益金外,政府还可以借鉴沿海的经验,用地方财政资金购买社工岗位,保障社工薪资,进而留住人才。
未来
有困难找社工将成发展趋势
对于江西社工的发展问题,市民谢女士问:“社工服务发展得好,跟我们百姓的生活有何关系?”对此,江西科技师范大学社工专业邓老师用举例的方式回答说:“在深圳调研学习时,我曾经看到社区社工在寒假时给社区的初中生辅导如何防范坏人的知识。而在一些社区,老人一旦感觉身体不适,可以呼叫社区社工帮助,社工会立即联系社区医生或者医院医生上门救治老人。可以说社工服务发展得越好,百姓生活也会越幸福。”
万老师认为,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能够提供给百姓的福利也会越来越多,而社工就是整合社会各种资源,让百姓更好地享受到社会福利的这群人。在未来,有困难找社工,很可能会变成人们的口头禅。(来源:信息日报 记者罗捷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