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街头救助开始 乞讨者亲子关系可疑须验DNA

05.12.2015  18:32

救助人员正在劝说街头流浪者

寒冬已至,北京温度降至0摄氏度以下,街头流浪、乞讨等城市生活无着人员的日子此时更为艰难。为此,北京市各个区县救助站都在紧张地进行“寒冬送温暖”专项救助工作,劝说流浪乞讨人员接受进站救助并为不愿进站的人员提供生活必需品。

北京青年报记者了解到,在受助人员身份确认方面,今年民政机构联合公安部门进行DNA的取样比对,录入全国打拐DNA信息库。对于携带儿童乞讨的受助人员,如果无法确认关系,公安机关将鉴定DNA信息,防止不法分子利用被拐儿童行乞。

核心

比对DNA数据 核实乞讨人员亲子关系

在乞讨人员中,经常可以看到携带未成年人乞讨的现象。北青报记者了解到,这类对象在接受救助时,如果无法认定乞讨成人与儿童之间的关系,首先将由公安机关进行DNA鉴定,防止不法分子利用被拐儿童行乞。

北青报记者了解到,民政部、公安部日前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强生活无着流浪乞讨人员身份查询和照料安置工作的意见》,采取DNA鉴定的方式,帮助受助人员寻找亲人,进一步加强流浪乞讨人员身份查询和照料安置工作。

上个月,朝阳区救助站救助了一对地铁乞讨的甘肃籍母女。因为发现时无法确定两人的关系,公交分局郭公庄派出所将这对母女送往救助站前,首先进行了DNA亲子关系鉴定。“在我们这里住了两天,等待鉴定结果。”朝阳区救助站的工作人员说,这对母女后来被派出所接走。

朝阳区救助站的工作人员告诉北青报记者,有携带未成年人乞讨的现象时,公安机关先行介入,无法确定关系时由民警牵头对其进行亲子鉴定。在等待鉴定结果期间,救助站为其提供救助服务,等候公安机关的鉴定结果,鉴定结果可以证实关系的,得到公安机关的通知后,按照政策为他们提供返乡等服务。鉴定结果异常,则由公安机关将人员接回,按照相关规定处理。

北青报记者了解到,对快速查询未能确认身份的受助人员,在入站后7个工作日内救助站报请公安机关采集DNA数据。公安机关在收到报告后一个月内免费采集、录入全国打拐DNA信息库,并将比对结果反馈给救助管理机构。

现场

不愿受助的流浪乞讨人员进行站外救助

在通惠河北岸的桥洞里,来自甘肃天水的陈应林在这里已经生活了两个多月,平时的饮食就是在周边的垃圾桶里“翻翻”。12月3日晚上,在志愿者的指引下,朝阳区救助人员来到桥洞下方。经过一番劝说,陈应林答应去救助站暂住,并由救助站帮忙购买回家的车票。

算上陈应林,朝阳区救助站当天晚上有15人在救助站留宿。据统计,自开展“寒冬送温暖”专项行动以来,朝阳区救助站已经救助了341名受助人员,丰台区救助站日均救助人次也达到10人以上。

除了自愿进站救助的流浪乞讨人员外,部分生活无着人员对救助站存有戒备,不愿进站。根据2003年修订的《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救助工作必须尊重流浪乞讨人员的个人意愿,对于不愿进站的对象,只能采取站外救助的方式。

六里桥的地下通道,不时吹进阵阵寒风,三个杂乱的铺盖依次靠墙摆放,周围散落着衣物、泡面、香烟、报纸等杂物,刘飞宇是其中一个铺盖的主人。面对救助人员近半个小时的劝说,刘飞宇依然拒绝进站。他解释说:“我在这里打零工不需要救助,如果冷的话,可以去住旅店。

这已不是救助人员第一次遇见刘飞宇。丰台区救助站站长告诉北青报记者,在这里至少看过他5次,虽然拒绝去救助站,但是救助人员还是将馒头、面包等食物留给了他,并将印有救助站电话号码的单页一并交给他。对此,丰台区救助站站长也颇为无奈,“现在救助完全凭个人意愿,不能强制救助。”对于那些不愿意前往救助站的人,只能采取站外救助的形式,提供必要的食物以及棉衣棉被等。本组文并摄/本报记者 郑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