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计武:理清问题促“村官”工作良性发展

27.05.2015  12:10
原标题:霍计武:理清问题促“村官”工作良性发展

云南省财政厅与省委组织部日前联合下发《关于发挥大学生村官作用促进财政支农政策落实的通知》,采取五方面措施,力争在全省范围内掀起一场“村官传政策、支农重效益、群众共致富”的热潮。(5月26日《中国财经报》)

大学生“村官”工作是十七大以来党中央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主要目的是培养一大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骨干人才、党政干部队伍后备人才、各行各业优秀人才。近年来,大学生“村官”到农村基层工作以后,充分利用自己的所学和特长,为广大农村带去了新技术、新观念 新思想、新文化,不仅推进了新形势下农村的改革发展,还有效夯实了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毫不夸张地说,大学生“村官”已成为当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生力量。

对于在“村官”工作方面所做的努力和已经取得的成就,我们应该给予充分肯定和认可。但在引导“村官”进入角色、“村官”日常管理、帮扶“村官”创业、“村官”考核鉴定、畅通“村官”出路等方面确实仍然存在的问题,我们也不能忽视和轻视。

大学生“村官”的心理健康问题亟待关注。大学生“村官”来到农村工作后,可能会遇到他们想象不到的困难,比如说产生理想现实差距巨大产生的失落感、沟通障碍带来的孤独感、工作能力不足产生的挫败感、身份低人一等的带来的自卑感、遇到困难无所适从带来的无助感。若上述心理健康问题一时没有疏通化解,轻者会影响他们快速融入工作角色,重者还可能会引发不同程度的抑郁症。

大学生“村官”的“放羊式”管理不可取。大学生“村官”来到基层农村一线,本应该一心一意、全心全力帮扶“三农”发展,有的“村官”却长期不在村,他们都去哪儿了?有的“村官”被上级部门长期借调,因为主观或客观的原因没有在村工作;有的“村官”考上了研究生,没有辞职直接读研去了;有的“村官”一心扑在了创业上,疏忽或彻底放下了自己的本职工作;有的“村官”甚至想来就来,具体去哪里了少有人知。造成“村官”不在岗的原因有很多,但是和相关管理部门对大学生“村官”的监管不够、甚至采取“放羊式”的管理模式不无关系。

大学生“村官”创业难,难在哪里?在当今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任何一个行业似乎正在或者已经走向饱和,对于任何想要白手起家开始创业的人来说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更何况是刚出校门不久的大学生“村官”们。跟一般创业者相比,“村官”具有资金缺乏、业务不精、经验欠缺、有本职工作不能全心投入等劣势,这直接注定他们的创业之路多半会困难重重,崎岖坎坷。

莫让“村官”考核沦为“一纸空文”。做好“村官”工作考核,本是做好“村官”工作的重中之重。可是,目前的“村官”考核往往存在考核标准难以把握、考核方法难具体、考核方案难操作等不足,直接导致考核结果并不能有效反映一个“村官”前期工作的实际情况。即便是考核结果科学合理,也鲜有后续的奖惩实措与之对接挂钩。种种原因,直接导致现在的“村官”考核出现了“干好干坏一个样”、“干与不干一个样”的怪象,“村官”考核大有沦为“一纸空文”之势。

“‘干得好不如考得好’致‘村官’变‘考霸’”问题需引起足够重视。现有的“村官”工作意见中多有明确规定:任满2个聘期、未当选村“两委”副职以上干部的,原则上不再续聘。在现有“村官”体制尚不健全、考核与出路没有挂钩、“村官”出路尚未畅通的现状下,“埋头考公者”往往要比“实干者”的前途要明朗的多。对于刚从学校毕业不久的“村官”来说,往往要面临结婚、买房、找工作的压力,在现实窘境的重压之下,本来心怀“三农”梦想的“村官”们,在不知不觉间被迫变成了随波逐流的公务员“考霸”的不在少数。

有问题并不可怕,关键在于对待问题的态度和做法。问题出现的原因绝非单一,问题形成的过程也并非一朝一夕,但毕竟理清了“村官”工作仍然存在的问题所在,我们就有了一个奋斗的目标和努力的方向,也就为后续“村官”工作的深入开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