砥砺八载结硕果 跃马扬鞭启新程—— 记现代中药制剂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成立八周年

05.03.2014  21:04

 

  江中新闻网讯(记者  邹霞 通讯员 何小汝  罗莹)“重点实验需要选择的不仅仅是一种管理模式,实际上是一种先进的经营理念!”2014年1月11日,在现代中药制剂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以下简称“实验室”)成立八周年工作总结大会上,学校副校长、实验室主任杨明为大家徐徐展开了一幅实验室未来五年的发展蓝图,令全体与会人员难掩喜悦和兴奋。他们知道,正是有了这样一只领头羊,实验室成立八年来,才有了一批批创新成果,取得了一份份来之不易的荣耀;正是有了实验室这个大舞台,才汇聚了一批精英,培育出了一批拔尖人才。

  实验室于2003年底经国家教育部批准,依托江西中医学院进行筹建。正式组建于2005年,仅一年后,率先通过教育部专家组验收,成为当年所批立项建设的四家医药类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中第一家提前通过验收的重点实验室。八年来,随着业务领域不断开发,实验室规模不断扩大,设备更加先进,功能更加齐全,实验领域也得到极大拓展,成为全国高校唯一从事中药新制剂、新剂型、新技术、新装备研究开发,并拥有以国内医药领域知名科学家为核心的专业技术团队和完整的制剂研究开发平台的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强基固本 ——规范运行管理 加强平台建设  

  “创新型高校背景下的企业化管理模式”是杨明主任对实验室建设和发展的基本思路。根据“按需设岗、按岗聘任”的原则,实验室以“创新氛围、合作精神、奉献精神、竞争意识”为核心,建立了不同于学校其它机构的用人制度、薪酬体系和考核办法,形成了运行管理实行主任负责制、学科建设实行学术委员会决策制、技术平台实行对外开放制、运行经费实行源头保障和自主申请制、科研课题实行招标制、人员实行招聘和双向流动制、科技成果转化实行股权制、论文和专利实行奖励制;围绕国家科技战略目标,充分开放和流动,与各院部的相关教师、校外客座研究人员形成了密切的联合,在内部打破了学校各院部之间部门墙,实现学校科技资源的充分整合;在外部迅速提升了学术水平和影响力,实现了科技资源的有效共享,为现代中药产业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撑平台,从而加速中药现代化进程。

  目前,实验室总建筑面积为6650平方米,建设经费5800万元。根据自身战略布局,在大量筛选和对比国内外同类机构设备配置的基础之上,紧紧围绕中药制剂这个核心,联动药代动力学、物质基础研究、药物筛选和质量评价,实验室购置了总价值达5100余万元,300台件仪器设备,硬件装备完整、系统、先进、具有示范效应,并建立了中药制剂制造技术集成装备平台、中药制剂物性表征评价平台、中药质量控制与药代动力学平台和中药药效及安全性评价平台等4个面向校内外开放、共享的设备平台。

  实验室定位于基础研究,与学校药学院、中药固体制剂制造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形成“产学研”结合模式圈,在对中药剂型设计理论深入研究的基础上,进行新剂型、新制剂和中药制剂生产产业化开发,凝炼了三个稳定的研究方向,即“中药剂型设计理论研究、中药新制剂与新技术研究、中药制剂工程与产业化关键技术研究”。2009年,获准科技部在全国高校中唯一一个中药制剂开发国家级科研平台建设——“中药新型给药系统技术平台” 。2011年,获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批准,建立“中蒙药丸剂关键技术及工艺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 这标志着继中药固体制剂制造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之后,我校第二个国家级工程研究中心诞生。2012年,实验室和中药固体制剂制造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共同成功申报江西省首批协同创新中心——“创新药物与高效节能制药设备”协同创新中心。此外,实验室还获准建立“江西省高校‘中药制剂’高水平实验室”;财政部省部共建“中药给药系统技术研究中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科研三级实验室“中药制剂实验室”、江西省高校“中药制剂”高水平实验室、江西省中药制药工艺与装备技术研究中心、江西省中药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南昌市中药复方释药系统重点实验室等平台立项的建设。同时,重点实验室还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中药药剂学”的实施单位;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中药制剂技术分会会长单位;“中药全球化联盟”国际学术组织成员;牵头承担2个制剂类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现代制剂技术在中药制剂中应用的适宜性研究”、“适宜中药特点的外用制剂共性技术研究”,1个国家重大新药创制项目“肠宁胶囊等中药候选药物研究”,组织协调全国20多个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联合协同攻关。 

2011年12月,中蒙药丸剂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揭牌仪式。

研以致用——铸就累累硕果 增进交流合作   

  八年易春秋,风华正茂;八载勤耕耘,硕果累累。近年来,实验室承担了包括国家“973”项目、“863”项目、国家重大新药创制项目、国家科技支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合作项目、财政部中医药行业专项等在内的国家级项目63项,总科研经费约1.55亿元,进一步奠定了我校在中药制药研究领域的领先地位。取得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新成果。获得国家级科研奖励1项、省部级奖励6项、市厅级奖励12项;构建了中药复方释药系统设计理论,同时形成了中药大片、异形片产业化、中药复合胶囊、包衣制粒在线检测、中药泡腾片、中药分散片、中药粉针、微波萃取与干燥等关键技术,发表论文640余篇,其中SCI、EI、ISTP三大检索收录100余篇;申请专利58项、授予11项,出版论著15部。

  实验室从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和我校与维族、藏族医药学校协作办学出发,本着“以资源为基础,以科研为先导,以效益为中心”的宗旨,搭建了一个民族医药研究平台,目标是使其成为民族医药现代化的起始点。到目前为止已有二位维族、藏族医药学校老师进入该平台进修,在重点实验室研究人员指导下启动了“口含桑椹片”、“维药牛舌草”等项目的研究,该项目研究完成后无偿转让于少数民族企业,同时为西藏藏医学院“四臣止咳颗粒”、“滋补酥油颗粒”等项目提供技术服务,充分发挥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在推动少数民族的医药事业、经济发展的巨大作用。

  实验室在服务教学、提升科研的同时,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在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推动中医药卫生事业发展、提高中医药国际地位等方面也成绩斐然。

  对企业而言,核心技术是发展的关键。实验室熟练掌握了靶向给药、缓控释给药、经皮给药、防潮、促崩、掩味等制剂技术,拥有中药大片、异形片生产集成关键技术、微波干燥共性关键技术、中药复方释药系统优化关键技术、中药谱效关系评价关键技术、中药固体发酵(双向固体发酵)技术、中药质量标准关键技术等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这些技术已为江中药业、汇仁集团、江西药都仁和药业、江西济民可信、北京同仁堂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兰州佛慈制药股份有限公司、重庆太极集团、四川科伦药业、江西普正药业、江西川奇药业等200余家中药制药生产企业提供了技术嫁接、技术支援、技术培训相关服务300余次,广泛应用于“江中健胃消食片”、“江中草珊瑚含片”、“六味地黄丸”、“桂枝茯苓丸”、“复方丹参片”、“复方羊角缓释片”、“裸花紫珠颗粒”、“前列舒乐胶囊”、“癃闭通胶囊”等制剂工艺优化与再评价,累计产品产值实现近百亿。能耗、工时、经济成本均得到不同程度的降低。

  实验室积极承担企业委托服务,为企业开发新药产品、保健食品20多个,积极创建中药制药工艺与装备技术体系,与浙江瑞安市四方药化机械有限公司等企业合作开展双沸循环梯度提取装备、异形多效升降膜低温浓缩装备、复合式多层逆流振动干燥装备、自动加湿旋转式微波瞬时灭菌装备等7台中药新型制药设备的研制,以期解决中药生产过程中的产业化、大型化难题,从而实现中药大生产过程节能降耗。同时,联合江中制药集团、天齐堂药业、仁和药业、普正药业等企业申报国家科技部、发改委、工信委等项目,获得经费资助超过7000万元,推动了中药制剂现代化进程。

  在过去的几年里,实验室组织和承办了“2007中药制剂国际论坛”、“首届高校中医药领域相关重点实验室工作交流及战略研讨会”、“2009年度中药产品进出口工作会议暨中药产业战略转型高峰论坛”、“2012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中药药剂专业委员会第七届学术年会”等18次国际国内学术会议。多次开展国内外中药领域学术机构进行交流,其中就有美国罗格斯大学、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美国Living  Stream食品与药品咨询有限公司、德国赢创德固赛(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安德森肿瘤中心、日本月岗会社等多个国外高校、企业、公司来访,双方就现代中药制剂领域开展合作交流。与内蒙古赤峰天奇制药等企业实行战略合作,建立技术联盟15家;与企业共建3个国际联合实验室、10个国内联合实验室。 

2012年11月“世界中医药联合会中药制剂专业委员会第七届学术年会”在我校顺利召开。

精兵干将——打造一流团队 创新人才培养  

  俗话说,“精兵加利器”才能百战百胜。实验室好比是生产高端产品的大车间,又是一个培育高端人才的练兵场。这里不仅汇聚了一批致力于科研的精英,而且锤炼出一批批专业领域人才。

  实验室始终坚持“开放、流动、联合、竞争”的方针,注重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方面的持续创新,把吸引、聚集和培养国际一流人才作为重要任务。实验室通过外部引进、内部调配、内部培养方式构建了一支以国内医药领域知名科学家为核心,多学科交叉、复合型、知识型的创新人才团队,并获得江西省高校首批科技创新团队,平均年龄在35.3岁。团队现有博士20人,硕士及以下11人。高级专业技术人才14人,中级专业技术人才15人,初级专业技术人才2人。其中博士生导师5人、硕士生导师13人。拥有国家药典委员会委员2人,江西省首批“井冈学者”特聘教授2人,江西省赣鄱英才“555”工程领军人才3人,江西省井冈之星2人,江西省中青年学科带头人5人,省中青年骨干教授6人。

  实验室充分发挥在科研资源、人才团队等方面的优势,以促进教育事业、地方经济与科技发展紧密结合为出发点,以科研项目为载体,以培养中医药事业需要的创新、创业、复合型人才为目标,采取研究生培养、本科教学、科研实践、毕业实习、药学摇篮班等带教模式,在教学中注重惟学与惟人的结合、传统与现代的结合、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科研与产业的结合,培育原始创新人才、孵育重大项目、孵化重大成果,支撑与促进了我校中药学等学科取得长足发展。自2005年以来,共计接收来自香港浸会大学、首都医科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西藏藏医学院、新疆维吾尔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等地科研进修人员14人,培养研究生218人,接收本科毕业实习生368人,科研实践班学生318人,第二课堂学生1120人,药学摇篮班156人来室开展科研实践、实习活动。

  功夫不负有心人。实验室培养的研究生承担江西省研究生创新专项研究基金课题11项,参与申报获得省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省高校科技成果一等奖1项,参与申请专利并授权5项,发表学术论文252篇,其中SCI、EI、ISTP 收录22篇,参编著作或教材1部。带教实习生毕业论文获优秀论文22篇。培养的学生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后走向工作岗位,大多已成为企业、医院、高校核心骨干力量。 

学校副校长、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杨明在指导实验。

展望未来——积极谋划发展 昂首跨步前行  

  “八年追求卓越的历程,是巨轮长风破浪的启航;八年努力超越的执著,是雄鹰搏击长空的悲壮。

  成绩已成为过去,竞争与挑战才刚刚开始,按照我校“建设世界中医药名校”发展战略目标,实验室着眼于未来的发展,提出了“二次创业、紧抓龙头、做出特色、聚焦合力、形成系统、促进协同、提升服务”的变革思路。坚持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内涵建设为主线,以深化改革为动力,从注重数量向注重质量转变、从分散封闭向协同开放转变、从重视理论成果向重视解决生产医疗中的实际问题转变。

  实验室根据医药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的主要任务和《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精神,面向重大前沿核心技术问题和地方经济发展的重大需求,按照大方向、大投入、大改革、大产出的规划设想,以升级“国家中药制药工艺与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打造中药制剂学为“国家重点学科”为奋斗目标,围绕突出“中药制剂”的优势特色,加强在理论方法、关键核心技术、特色产品方面的创新。转变观念,实施变革。突出全局战略、系统功能,以重大项目为核心,集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开发研究三位一体,改变过去单兵作战的模式,形成规模化、规范化、功能模块化的有序运行,实现增效丰绩。树立“大科研”意识,以开放合作姿态强化资源整合,增强科研内外合力。组建大团队,汇聚攻关力量;争取大项目,提升科研层次;争取大成果,壮大科技实力。以项目质量、进展,转化率、投入产出比,实际收益为重点的考核指标,组织科研人员走进企业、关注行业、发现问题、寻求需求,实现向社会服务的转型,这些举措必将为我校建设成为中医药名校提供强大动力。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二次创业的战鼓已经擂响,全体实验室人在杨明主任的带领下,以前所未有的气魄,追求卓越的执着,跃马扬鞭,在向着新的目标前进的道路上,用团结、拼搏和奉献谱写新的辉煌篇章。眺望未来,一幅巨笔勾勒的宏伟蓝图正在大家面前缓缓铺开……

 

重点实验室顺利通过验收。

(责任编辑:周小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