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财支教团:绽放在高原上的羊角花

13.06.2016  04:56

            编者按: 历史上的今天,即1935年6月12日,长征途中的红一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在小金胜利会师,史称懋功会师。恰恰也是在这个时节,在赣鄱大地被视为沾满烈士鲜血的杜鹃花,同时竞相在小金的山野间绽放,而这里,这种花被称之为羊角花。从2013年起,江财研究生支教团已经在四川小金县义务支教近三年,他们是如此的平凡,从不嫌弃山贫土薄,怀揣年轻的梦想,他们在这里落地生根,彼此紧挽着手臂,风霜雨雪,为小金教育默默无闻奉献青春。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部长陈俊卿同志悉知事迹后,当即作出批示,指出江财研究生支教团传承了江西援建四川小金县的无疆大爱,可圈可点,精神可嘉,值得学习。的确,他们不愧为艳丽山川高原的羊角花。



              6月3日下午,在四川小金县执行采访任务的江西卫视三位记者多机位拍摄城关第二小学师生自编自演的舞蹈“大山支教”时,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一位演出中的小学生联想到现实中的支教老师很快将要结束任务,离开小金和自己时,突然嚎啕大哭了起来,一会工夫,参加表演的所有小朋友都受感染集体泪奔,面对着情绪失控的孩子们,我校赴小金县第三批研究生支教团成员、国贸学院万逸超同学也忍不住哽咽起来,令采访不得不中断。


当学生知道支教老师们即将离开时,忍不住落泪


            这样的中断,在本次采访中并不是唯一一次。当天中午,支教团成员在与留守儿童的另一次互动活动中,学生也忍不住抽泣。


早上6时10分,支教团成员丁寒玉带领学生晨读


支教团成员李浩作的听课笔记等


王梦颖在授课


            赴小金之前,对于媒体工作小组来说,王梦颖、万逸超、曾秋月、李浩、丁寒玉、顾小涵等6位第三届研究生支教团的名字都是陌生的符号。经过短短两天的朝夕相处,每一位赴小金的工作组成员都能对支教团成员的相貌清晰于心,对他们的情况脱口而出,对他们的特点了如指掌。这支由5位中共党员组成、共计6人的第三届支教团,结合支教工作实际,多角度、多方位认真践行“两学一做”要求,自觉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支教工作中,令人印象深刻,“可圈可点”,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用实际行动交出了一份“两学一做”的合格答卷。


江西速度”与 “江财影响


支教团成员丁寒玉教授的英语课程获年级第一名


支教团李浩拿着学生送给他的画说:这是我收到最珍贵的礼物


            在小金,“江西”已成为一个品牌。当年接到对口援建小金任务后,江西迅速行动,周密部署,援建项目共128项,涉及民生、教育、卫生、广播电视、城市基础设施等方面,并在全国率先提出了“对口支援三年任务两年完成”的战略目标,被当地群众称赞为“江西小金速度”。最繁华路段的“江西路”、城关二小的“感恩、奋进”校训、小金县防灾综合广场等无不记录着两地之间血浓于水的情谊。虽然当年援建小金的江西人大多已经回到了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但是援建并没有止步,江西对小金在支医、支教、人才培训、劳务合作、招商引资、产业恢复重建等方面的援助一直在路上。
            我校研究生支教团深感重任在肩,他们牢记使命、不忘初心,从2013年起,一届一届薪火相传将支教团的传统和做法发扬光大,打造江西品牌的“江财影响”。
            在两天的时间里,当记者和支教团成员数次行走在小金的街道上,行走在羊肠小道间,行走在校园的每个角落里时,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现象和发现:支教团成员对当地的学生非常熟悉,不但熟悉孩子们的学习情况,还深入了解他们的家庭情况。他们热情的与迎面而来的孩子、学生家长寒喧着,提醒着学习、生活情况,就象他们一直在这,而且会一直呆下去一样,仿佛他们就是生在此地,长在此地,永不离开的当地中小学教师。


上午10时,支教团成员王梦颖在改学生作业


曾秋月在进行课堂教学

顾小涵进行留守儿童的心理辅导



顾小涵上体育课


            支教是他们的核心任务,非师范专业出身的他们知不足而奋进。他们根据当地孩子的实际需要,创新课程内容和课堂形式,开设了体育课、弹琴课、跳舞课、周末讲堂、模拟法庭、留守孩子专题活动等特色课程,并辅以黑板报、PPT等形式。新颖的教学方式、丰富有趣的课程安排,让小金的孩子们很是向往。
            清晨他们早早的到校开宿舍门、教室门,带领孩子们晨读、晨练;夜晚他们和孩子们一起晚自修,下到宿舍查寝。他们脚踏实地,年轻的智慧在这里迸发出耀眼的火花和活力。
            他们定期集中研讨,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两学一做专题学习教育;他们抓紧各个时机传播江财文化、宣传江财精神。他们不断在摸索中思考、在思考中前进,在前进中创新。功夫不负有心人,他们所教授的科目成绩高居全年级第一,破天荒地杀入了全县前列。当然,其中的酸甜苦辣只有他们自己清楚。一年来的时间里,他们从没请过一次病假,没睡过一个懒觉,勤学好思,不懂就问。支教团成员曾秋月为了给孩子们打下更扎实的知识基础,在网上找了很多真题。受条件所限,她和万逸超两人利用周末时间在办公室偷偷用学校简陋的设备打了整整一天的试卷。
              当媒体记者采访城关小学的教导主任时,这位爽朗的藏族大姐脱口而出:“来自江财的志愿者从教学形式到内容,从理念到思路,从态度到行动,都是杠杠的”。


“爱管 闲事”的支教团

            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这些家在江西、陕西、青海等地的同学张口就是浓重小金口音的四川普通话。他们熟悉小金的每一条街道、每一条巷子、每一个典故。他们与当地藏民称兄道弟,熟练的与当地商贩讨价还价。这熟捻的一切,归功于他们支教之外的“爱管闲事”,归功于“管闲事”时与当地百姓接成的深情厚谊。
            如家访。自从到小金以来,他们远不满足课堂教学的效果,放弃了节假日休息时间,带着募捐来的文具和书本共走访学生家庭二十余户。通过家访,支教团成员调查了解了学生在家庭的表现和家庭教育的状况,从而更有针对性教育学生并有效指导家庭教育,同时也取得家长的理解和支持,建立了师生之间的牢固感情。


王梦颖来到海拔3500的高原养鸡场为青年创业者进行创业指导


王梦颖来到海拔3500的高原养鸡场为青年创业者进行创业指导


            如扶贫。6月4日,是令江西日报卞记者、江西卫视卢记者刻骨铭心的日子。当天上午,在当地政府相关负责人的带领下,他们和支教团成员王梦颖前往小金县董马乡创业青年马柄刚位于海拔3500米的养鸡场。越野车在狭窄陡峭的临崖公路上盘旋而上将近1小时,“腿都吓软了”,两位记者下山后还心有余悸了很长一段时间。而对王梦颖来说,这并不是第一次踏上这段险途。
            结合对所学知识的了解和应用,支教团积极主动的加入到帮扶当地创业青年的行动中。第一个受帮扶的就是马柄刚,他对王梦颖左一个王老师、右一个王老师,叫得可欢了。支教团成员帮他制作了VCR视频介绍,策划营销方式,帮助他完善线上线下的销售手段,甚至细到指导他改良产品的包装盒。“非常感谢他们”,朴素的藏族小伙对着镜头一脸的虔诚。
      帮扶的活动远不仅这些。万逸超,这位国贸学院电商专业的大男孩有些心事重重的对记者说,6月份他要为当地创业青年开设一个电商方面的讲座。“压力山大、一直在准备,不能丢脸”。小伙显得有些害羞口气却很坚决。


支教团成员万逸超整理来自社会各界捐赠的衣物


闲暇片刻,大家会到宿舍来首卡拉OK


募集来的部分文具用品


            如募集捐赠。在万逸超和李浩的宿舍里,有一个麻袋装满了衣服,那是支教团成员通过各种渠道募集而来的爱心捐赠;此外,他们积极做好我校四川校友会为贫困学生捐赠的对接工作,将募得的4.2万元善款全部用于42名贫困生身上;他们通过“金橘读书”活动募得600余册图书给当地中小学生。
            这些在家还是孩子,在江财还是普通学生,在远在千里之外的小金支教工作中却能个个独挡一面,“爱管闲事”背后,是对使命的信仰和承诺。


一年一辈子

            时光飞逝,一年很长,一年也很短,一个月后,第三届支教团就将离开。记得刚去小金的时候,几乎支教团成员都哭过。现在如果觉得压力大了,大伙就到万逸超自制的“K歌”系统上去“鬼哭狼嚎”一阵。一年的经历,将是一辈子难以磨灭的印迹--万逸超带着记者穿过一条条绿树成荫的小巷,掩饰不住内心的情感交集。
            在他的宿舍里,有当地居民送来的蔬菜和粮食,还有孩子们亲笔写给他的信件,一位名叫“李宏月”的小孩“第一次”写信就写给了他。这封写在去年12月的亲笔信希望“寒假早一点结束……特别舍不得你”。在另一件礼物里,5(3)班的陈安岚小朋友为小万画了一幅素描,称他为“万能的万老师”。“画得非常象我”,万逸超把这些礼物小心的收藏了起来。还有些小孩舍不得喝牛奶,把牛奶收集起来一并送来,曾秋月介绍道,“非常感动”。丁寒玉、李浩…每一位支教团成员几乎都收到了许许多多孩子们的礼物。


支教团成员在一年的学习工作生活中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无数次想起离别时的场景,但又不敢去想。“受不了”,谈到即将到来的分别,支教团成员个个低头掩面,左顾右盼。(图文/刘灵   廖勇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