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出教室的“红色课堂”
本报记者 卞 晔 实习生 郭英琦
“江西是一片充满红色记忆的红土地。”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八一起义、秋收起义……丰富的红色资源是江西传承红色基因的特有优势。
如何利用这种优势,更好地传承红色基因?近年来,省委党校着力将我省的红色资源汇成生动教材,将红色革命旧址、纪念馆“变身”为“红色课堂”,在发掘利用江西丰富的红色资源、创新党性教育方面作了有益探索。
完善课程体系,开设“党性教育与红色基因传承”教学单元
确保党性教育比重不低于总课时的20%,是省委党校对党性教育课时划定的“红线”。
“在党性教育中,红色基因传承与教学占到绝大部分,力图把红色主题贯穿党性教育全过程。”该校教务处副调研员刘志平告诉记者,从2018年开始,该校就不断完善教育课程体系,专门设置了“党性教育与红色基因传承”教学单元,相继开设《井冈山精神及其时代价值》《继承和弘扬苏区干部好作风》《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在中央苏区的实践与启示》《领导干部如何做好调查研究——以〈寻乌调查〉为例》等教学专题,引导学员传承红色基因,永葆政治本色。
与此同时,该校一手开展相关课题研究,一手推进主体班教材编写,丰富“红色江西”教材体系建设。近年来,重点编写了“红色江西”党性教育系列教材,已出版《红色江西——三个“摇篮”一个策源地》《红色江西:中共江西党团创建人及其精神品质》等。
建好党性教育基地,开发9处红色教育现场教学点
红色革命旧址是党性教育的独特课堂。江西现有革命旧址、遗址2423处。发掘利用这批“红色课堂”,围绕其建设一批主题鲜明、特色突出、感染力强的党性教育基地,成为省委党校近年来努力的方向。
今年6月10日,江西省委党校党性党风教育馆在该校综合楼9楼正式开放,成为该校最新建成的党性教育基地(红色教育现场教学点)。其中,红色基因教育展区以正面教育为主,分“红色基因的孕育”和“红色基因的传承”两部分,在布展上充分发挥江西红色资源优势。
此外,该校与有关地方和部门紧密合作,目前已确立井冈山市、八一起义纪念馆、江西革命烈士纪念堂、小平小道、方志敏烈士纪念馆、共青城市、瑞金市、兴国县8个党性教育基地,并以此进一步整合周边红色资源,初步形成党性教育资源链。同时,定期组织主体班赴这些教学点,开展“走小平小道”“学习方志敏”等现场教学。
“上个月我们在方志敏烈士纪念馆看了一批新展出的珍贵照片,其中一张能看到方志敏烈士残骸上有一处痕迹,讲解员说这是被脚镣摩擦造成的,可见方志敏坚贞不屈的精神。”该校第111期县处级领导主体班学员、江西音乐广播总监徐阳直言,在现场边听边看与在教室上课的感受完全不一样。“相比革命烈士当年的困难,如今在媒体融合工作中面临的困难和未知不值一提,这次学习让我收获了满满的力量。”徐阳说。
创新党性教育形式,既看剧诵读,也驻村调研
自2018年9月开始,省委党校创新开展“红色经典剧目进校园”活动,受到主体班学员们欢迎。
该校先后邀请赣州采茶戏《八子参军》、吉安采茶戏《杜鹃花开的地方》、兴国山歌剧《老镜子》、弋阳腔革命历史现代戏《方志敏》、现代京剧《碧血慈云》等江西本土红色剧团来校演出,创新开展党性教育,让教育形式更加生动,内容更加丰富。
“一般是在晚上或下午演出,在学员们中很受欢迎,效果和氛围很好。”刘志平告诉记者,目前学校正与几家剧团商谈合作,打算进一步加密演出频次,满足学员们的学习需求。
看剧之余,该校深入开展红色家书诵读活动,编写《红色家书学习读本》作为主体班教材,兴建红色家书文化长廊,充分发挥红色家书的教育作用。
学为所用,知行合一。该校还组织中青班学员赴赣南苏区开展“三进三同”驻村入户体验式教学活动,学员们进乡进村进农户,与农民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围绕“精准扶贫”调研主题,学员们通过下基层、住农家,勤调研、察民情,解民难、帮民富,真正沉下身子接地气,以实际行动学习苏区干部好作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