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放红利\"促发展——辨析中国经济系列述评之二

11.10.2013  18:32
      “处理好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的关系,把该放的权力放掉,把该管的事务管好,激发市场主体创造活力,增强经济发展内生动力。”——国务院13日召开的全国电视电话会议,又一次发出了改革的强音。
      改革,又处在新的关口。面临当前经济增速放缓、转型任务艰巨的形势,进一步发力改革,更好地释放发展红利,紧迫而关键。
      发展越关键改革越迫切
      从政府机构改革到财税改革,从加强节能环保到瞄准民生改善……不到两个月,八次国务院常务会议,次次涉及改革,新一届政府正用实际行动传递着改革的坚定决心。
      “改革频频出招,源于对当前形势的深刻判断。”清华大学教授胡鞍钢说。
      一季度我国GDP同比增长7.7%,比去年四季度回落0.2个百分点,多年来少有的出现经济回升仅持续一个季度的现象。从数字看,这一增速仍处于适度区间,但增长的基础还不牢固,特别是推动增长的新动力也还未形成。
      乐观也好,隐忧也罢,不可否认的是,在经历了30多年的经济高速增长之后,我国已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廉价的劳动力、原材料、土地等动力正逐步削减,曾极大带动经济增长的外贸出口也受到国际金融危机、贸易保护主义等影响,内需的提升又受制于各种体制机制的掣肘。
      中国的发展已到了一个关键节点,无论是推动增长还是加快转型,都迫切需要新的动力,提供这一动力的唯有改革。
      “就好比火箭的起飞过程,如果动力转换不及时,就要出问题。”浙江嘉兴港区管委会主任石云良说。在基层经济建设一线“深耕”了30多年的他认为,改革曾为中国赢来30多年的高速发展,在经济转轨的当下,旧有的红利渐行渐远,未来的城镇化红利、内需红利、科技创新红利,迫切需要新一轮改革的“孵化”。
      “未来二三十年中国最大的内需是新型城镇化。改变传统的城镇化弊病,土地制度、户籍制度、财政税收的瓶颈制约,都需要改革来化解。”经济学家、燕京华侨大学校长华生指出。
      从经济社会发展更广阔的视野来看,只有改革,才能破解当前社会转型期遇到的困难和矛盾。在快速经济发展中,我们填饱了肚子,过好了日子,但长期累积的一些社会矛盾也更加凸显,城乡差距、贫富差距、区域差距、行业差距等问题越发引人关注。化解社会矛盾、调整利益关系,实现社会公平正义,迫切需要改革的强力推进,更多地聚合起推动社会前行的动力。
      凝聚改革正能量尤须统筹兼顾
      近日,北京出租车调价听证方案出台后,引发多方质疑。“我们理解出租车司机不容易,但‘份儿钱’不降,光让乘客补贴司机,这不公平。”北京市民杨先生说。
      一些出租车司机也表示担忧。北京出租车司机刘师傅对记者说:“提起步价后,那些有三公里内短途打车需求的人,将来没准就不打车了。
      北京出租车涨价引发的争议就像一面镜子,折射出当前中国社会各种利益交织的复杂局面。而当前的改革,正是要在这样的环境中前行。
      人人谈改革,人人盼改革,但每个人对改革的诉求、期盼和路径选择却可能不一样。
      “现在的改革已进入‘深水区’,要对各方利益关系进行全面调整。必须要在兼顾政府、企业、个人和社会组织等各方利益的前提下,才能顺利推进,释放好改革红利。”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指出。
      回想改革之初,为了减少阻力,改革选择从外围切入,着眼于做大增量,放开一点,就能搞活一片,因此得到大多数社会群体的支持。现在改革进入“攻坚期”,一些系统性的利益格局已经固化,寻找事半功倍的突破口并非易事。
      在当前利益交织十分复杂的背景下,很少有改革能单项推进,比如像资源价格、吃住行用等事关百姓基本生活的改革,就更要最大限度地兼顾各方利益,同时启动配套改革,更好地使百姓受益。
      “在制订改革方案和政策时,既要从国家发展的长远考虑,又要在近期政策效果落子;既要兼顾经济社会发展,又要考虑到百姓的切身利益。”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王晋斌说。
      改革要想发力,就要在兼顾利益上有力度,最大限度减少阻力。
      改革要想发力,就要把短利和长利结合起来,兼顾短期矛盾和长期发展。
      改革要想发力,政府改革要有力,这是最根本的保障。
      “只有做到这三点,才能使改革举措干一件成一件,增强各方参与者的信心,不断释放改革红利。”迟福林说。
      找准突破口干一件成一件
      尽管是一家仅成立两年多的小微企业,安徽合肥海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却已经在“营业税改征增值税”的改革大潮中获得了红利。
      “公司税负下降40%,一年省6万多元。不仅如此,下游企业也因为能抵扣,税负降低,更愿和我们合作了。”公司总经理高程华说。这位年轻的创业者已经在酝酿培训专业人才的计划。
      中国税制改革的历程中,很少有如此高度的共识来推进一项改革。而“营改增”带来的减少重复征税、促进经济转型、倒逼财税改革等一系列积极效应,也使得其推进的速度“能多快有多快”。
      在目前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中,“营改增”具有标本意义。正如近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对2013年经济体制改革部署时明确提出:“要把已经看准、具备条件、牵一发动全身的改革项目抓紧推出,干一件成一件,不断释放改革的制度红利,激发社会活力,增强发展动力。
      行至今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是最大限度凝聚共识、最大限度体现系统性、最大限度发挥边际效应的改革举措。要在经济棋盘已经很大的中国,找到盘活整个棋局的关键位置,果断落子,需要的是时代的智慧和广阔的视野。
      在2013年中国经济体制改革领域与项目的清单中,不难发现两条鲜明的改革路径图——
      一条是把政府该放的权力放掉,让市场和社会更好地发挥作用和活力,包括抓紧取消下放审批、形成资源税费和矿产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改革方案、健全居民电水气阶梯价格制度等。
      一条是把政府该管的事务管好,着眼于加强政府公共服务属性的关键点发力,包括继续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健全保障房分配制度、建立最严格的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制度等。
      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完善政府与市场更加协调有序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无疑是今后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要义。向自身权力“开刀”,不仅体现了新一届政府推动改革的决心,也抓住了进一步深化改革的“牛鼻子”。
      “进一步打开转变政府职能这扇大门,激发市场主体发展活力和创造力,这是不花钱能办事、少花钱多办事的良方,也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大棋局上一颗关键的‘改革棋子’。”胡鞍钢认为。
      人们期待,中国改革在激流勇进中,源源不断地释放红利,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新的充沛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