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嘉映撰写《何为良好生活》 把哲学拉回“粗糙的地面”

11.07.2015  15:07
原标题:陈嘉映撰写《何为良好生活》 把哲学拉回"粗糙的地面"

我该怎样生活”,这个问题常谈常新,它与时代、社会、个体都密切相关。哲学家陈嘉映写作《何为良好生活》一书,站在亚里士多德等古希腊哲人的立场上,从伦理学的角度对这一问题展开探究。所谓良好生活,不只是有所作为,还与德性、识见等编织在一起。其中,德性也需要不断学习,以求自我与有德融合,最终实现自身。如何培养德性?德性能带来好生活吗?如果人有意为恶呢?这些问题都需要重新审视,诚实思考。

把哲学拉回“粗糙的地面

1996年,周濂去上陈嘉映的哲学课,感觉“有些不知所措”。课堂上,学生能听懂陈嘉映说的每一句话,很多时候却不知道他到底在说什么以及为什么如此说。即便如此,因为分析的概念是“”与“”、“事实”与“事情”之类的日常用语,课堂显得活跃而可亲近。事实也是如此,陈嘉映广受学生欢迎。

对于陈嘉映讲课的风格,已是知名学者的周濂后来写道:“慢慢地我意识到,他其实是在引领我们具体地操练维特根斯坦的基本立场——把哲学思考拉回到‘粗糙的地面’上。

这些都淋漓尽致地体现在陈嘉映的研究、写作中。今年5月,他出版了《何为良好生活》一书。在这本书中,他对“伦理”与“道德”等词语展开辨析,在论述过程中,则用挖沟、糊火柴盒、下围棋、买彩票、抽烟等日常生活的细节来说理,引人入胜。比如,谈到追求知行合一,面临个人意志薄弱的困难时,作为一位资深烟民,陈嘉映现身说法,直言“屡戒烟屡失败者如我深知此点”。

新书有一个预设前提,如亚里士多德所说“善好乃万物之所向”,人都要过良好生活。这一前提,突显德性的重要,但即便如此,在讨论“”是否与“”作对时,陈嘉映提出人的有限性,他再次把看起来高悬千古的良好生活的理想“拉回到‘粗糙的地面’上”。他说:“思想的确可以带我们跳离大地进入太空,超出善恶之分,但这跳开,仍是从地面跳开。

在陈嘉映看来,“我们生活在大地上,是基本事实中最基本者”。推广开来,人向善、求善,乃是人性,它赋予生活以意义。当然,这“大地”,也包括了当下的社会环境——对于时下流行的“道德滑坡”论,陈嘉映认为并不能确定是否是事实,不过,他还是支持学者何怀宏希望各方能坚守伦理道德底线的呼吁。

对于“良好生活”的可能性,陈嘉映不强调要成贤成圣,而是着眼于每一个人、每一阶段的日常生活。他说:“我们有一点品格,有一点灵性,但远没有强大到单靠品格和灵性获得幸福的程度,我们还想在最通俗的意义上过上好日子。若以年龄论,年轻人要更多培养品格、修炼灵性,老年人过得安逸一点,似乎顺理成章。所谓少有所学,壮有所为,老有所安。”(记者 吴亚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