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1个月出台10项重大政策 增强经济内生动力
中新网北京5月21日电 面对当前较大的经济下行压力,中国政府在“保持定力”的同时“主动作为”,在4月20日至5月20日这一个月的时间里,先后推出了金融服务“三农”、资本市场“新国九条”、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稳外贸“国16条”等10项重大政策。
专家指出,一系列政策的密集出台,有利于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和惠民生,未来应继续通过改革释放红利,激发各类市场主体的活力,增强经济的内生动力。
经济下行压力较大 政策密集出台
当前,中国经济下行压力较大,一季度GDP增速跌破7.5%,近期公布的4月份多项经济数据增速放缓,面对此局面,中国密集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
根据中新网记者梳理,自4月20日至5月20日这一个月的时间里,中国先后出台了至少10项重大政策,这些政策主要包括——
4月22日,国务院发布《关于金融服务“三农”发展的若干意见》,强调要从三个方面增强资本市场支持“三农”的能力,进一步健全农村金融体系,降低整体融资成本。
4月23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进一步落实企业投资自主权的政策措施,决定在基础设施等领域推出一批鼓励社会资本参与的项目。
4月25日,中国人民银行下调县域农村商业银行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2个百分点,下调县域农村合作银行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
4月30日,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支持外贸稳定增长和优化结构有关工作,确定进一步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的政策措施。
4月30日,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发布通知,明确从2014年6月1日起将电信业纳入营改增试点范围,这将进一步完善增值税抵扣链条,增加下游企业进项税抵扣,让更多的企业享受改革红利。
5月7日,国务院印发《贯彻实施质量发展纲要2014年行动计划》,将大力推动提质增效升级,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
5月9日,国务院发布《关于进一步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这被称为“新国九条”,旨在更好发挥资本市场优化资源配置的作用,促进创新创业、结构调整和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5月14日,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加快生产性服务业重点和薄弱环节发展,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
5月15日,国务院印发《关于支持外贸稳定增长的若干意见》,以激发市场活力、提振外贸企业信心、促进进出口平稳增长。该文件被称为稳外贸“国16条”。
5月16日,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外汇局联合发布《关于规范金融机构同业业务的通知》,以引导资金更多流向实体经济,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提高金融体系支持实体经济的能力。
政策更具针对性 增强经济内生动力
“近期密集出台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具有很明显的针对性,这与以往一揽子的刺激方案不同,它不再是简单笼统的刺激经济规模扩张和速度的提升。”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院长赵锡军在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时表示。
赵锡军指出,各项政策都是围绕着“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的目标有针对性推出的。其中,推进铁路等基础设施建设、降低县域农村商业银行存款准备金率、推进棚户区改造等措施,不仅有助于经济平稳增长,更将惠及民生;稳外贸政策将提升外贸质量和竞争力,兼具了稳增长和调结构;“新国九条”是资本市场改革和创新,更多的是促改革;而规范金融机构同业业务更多的是为了有效防控金融风险。
“这体现出政府经济工作新的思路,即分清轻重缓急,统筹长短结合,针对目前经济工作薄弱的、需要加强的地方重点推出政策措施。”赵锡军强调。
赵锡军认为,如果上述政策措施能落到实处,经济工作重点领域的改革能切实取得成效,那么今年提出来的经济工作的任务就可能顺利实现。
“未来应在稳定经济增长、避免过度波动的同时,更多地通过促改革来提升经济的内生增长动力。要消除体制机制上的障碍,继续推进简政放权,改变政府干预太多的问题,通过改革激发各个市场主体投资消费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其活力,这样经济增长的动力才是内生的动力,而不是政府掏钱买来的动力。”赵锡军说。
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诸建芳也对中新网记者表示,当前政府并不倾向于大规模“放水”来刺激经济。在这一背景下,4月以来,“向结构调整要动力、促进经济稳定增长”的各项政策陆续出台,旨在将全年经济运行的各项指标稳定在合理区间内。
诸建芳认为,这一系列措施既能产生短期效益,又与长期转型目标不悖,体现出“以长带短”的政策思路。在诸建芳看来,生产性服务业等能够定向发力的产业政策将是政府政策实施的亮点。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陈东琪近日则表示,目前中国经济虽有放缓,但经济结构有了明显改善,就业也在增加,这是新一届政府上台以来创新宏观调控政策的结果。在一段时间后,经济指标应该比悲观者预想得要好,今年7.5%的增长目标基本能够实现。(完)
(原标题:中国一个月出台10项重大政策 增强经济内生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