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骂北京冬奥会,西方舆论憋得慌

03.08.2015  20:05

  北京携同张家口获得2022年冬奥会主办权,西方舆论的风凉话来得很及时。《华盛顿邮报》一篇评论写得挺难听:办奥运似乎渐成集权政府领地。西方的评论主要抱怨了两点,一是2008年奥运会没能促成中国人权的改善,中国今天的人权反而“更糟了”。二是北京张家口缺雪,大规模人工造雪有可能伤及环境。

  未来7年,尤其是临近2022年的时候,我们大概会听到很多类似的指责和质疑。有一些不友好、乃至敌对的势力还将专门针对北京冬奥会谋划滋事,我们需对此有充分思想准备。

  或许我们不应为表层舆论掌声少、找麻烦的却挺多而怨天尤人。中国要不就别做大,别出奥运这样的风头招事。既然我们走向世界的中心舞台,就得逐渐习惯站在那里是要被全球舆论洗礼的,而它们很大一部分将是唾沫。

  大国是干出来的,是实力堆出来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是被“”出来的。中国人似乎在逐渐悟出这个道理:我们挨骂不仅是因为我们问题多,还因为我们总体上做得不错。

  相信有了2008年奥运圣火在欧美的那番遭遇,也有了奥运史上顶级辉煌的开幕式之后,中国人办冬奥会的心态将平和许多。我们会更虚心,也更敢于坚持,对外界的赞誉和挖苦都更淡然处之。7年后冬奥会办得怎么样,我们不会再惴惴不安紧盯西方人的脸色。

  其实西方舆论的批评有许多还是值得听一听的。比如它们说造雪可能影响环境,这至少是一个提醒。有些西方媒体“揭露”2008北京奥运会的一些场馆“荒芜了”,这也值得我们思考,如何把办奥运同常态下的社会发展计划更好衔接起来。

  至于人权,这是中西摩擦最持久的领域。中国从西方的压力中汲取了一些正面元素,同时也熟悉了西方的意识形态攻击,积累了在全球化条件下既与世界融合、又坚持本国道路的经验。事实上中国已是应对西方人权攻击最得心应手的力量,尤其是在2008之后,中国在这方面的坚定和游刃有余变得愈发突出。

  不管西方现在说什么,2022年冬奥会主办权中国已经拿到手,与2001年到2008年之间的那7年相比,未来7年中国社会肯定会轻松许多。回过头来看,有上一次奥运会的那些经历是多么重要和可贵。

  未来7年北京不再需要新建太多体育场馆,也不需要专为冬奥会增加相关大型基础设施,张家口及京张沿线建设与京津冀一体化高度契合,完全不成其为负担。为办冬奥会北京基础设施的新增率大概不会比发达国家城市高多少,这一方面来自北京两届奥运会的“连办”效应,一方面也是对中国基础设施现状的一次检阅。

  我们真心希望北京冬奥会的举办能够尽量从简,除了安保要做全球最好之外,组织和接待“过得去”就行了。中国人一定要克制过度“好客”的冲动,不必追求所有来客都“完全满意”,对外界的满意度,我们这一次的目标应当设定在“达标”上,4分就行,不必要求“5+”。

  我们应热情、节俭办这届冬奥会,根本不需考虑究竟会“热情不够”,还是会“热脸贴了别人的冷屁股”。北京冬奥会就是独一无二的,因此也必将是“最好的”,我们应充满这样的自信。

  中国今后还会办更多大型国际活动,越办成本越低,收益却不会递减。这个过程将是中国走向现代化的缩影之一。我们因此获得的骄傲将被冲淡,苦恼和患得患失也将渐渐离我们远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