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改变两岸历史的电影镜头

07.03.2016  23:21

  □宋桂奇

  电影《血战台儿庄》的诞生,源于周恩来总理的倡议。1965年李宗仁先生从海外归来,周总理不仅亲往机场迎接,还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了盛大的欢迎宴会。宴会中陪同李宗仁向著名导演成荫敬酒时,总理说:“成荫同志,你拍过《西安事变》,今天李先生从海外回来,我看他有两件事今后可以拍电影。一是1938年指挥国民党杂牌军在徐州会战中的台儿庄大捷,一个就是今天李先生归根。”自此,成荫便牢记嘱托,但由于“文革”随之爆发,此事便暂时搁浅。直至1982年结识广西电影制片厂编剧陈敦德,成荫又燃起旧梦,希望对方配合自己拍摄“台儿庄大捷”。遗憾的是1984年他突然辞世,“出师未捷身先死”。

  于是,陈敦德接过了重担,在取得广西自治区政府和黄埔军校同学会的大力支持后,他请来八一电影制片厂著名导演杨光远。在杨光远的建议下,他又将发于《八一电影》上的剧本《血战台儿庄》的作者田军利和费林军请到广西。请他们结合改革开放形势,将剧本主线改为李宗仁将军指挥台儿庄战役,后经多达十七次的修改,才得以完成定稿。

  开拍《血战台儿庄》的信息一经传出,抗议声便不绝于耳:“共产党怎么能去表现国民党抗日?”“我军三大战役还没拍完,怎么能先拍国民党抗日?”不得已,电影厂只好请求曾任李宗仁秘书的全国政协副主席程思远帮忙。在他的努力下,文化部电影局于1985年11月l日在京西宾馆举行了《血战台儿庄》剧本座谈会。“未来的这部影片,要拍出两个人物的形象:一个是在银幕上拍出国民党官兵当年抗战的形象;另一个是在银幕后的中国共产党人胸怀博大、高瞻远瞩、实事求是的形象。”程思远先生言简意赅,一锤定音。

  1986年9月15日,《血战台儿庄》完成了混录双片,可送审时又遭争议。反对者认为:“这是一部美化国民党、蒋介石的片子,绝不能公映!”其中最不能容忍的,是这样一个正面肯定蒋介石的镜头:国民党师长王铭章在战斗中英勇牺牲后,蒋介石亲自主持追悼会时。突然,空中有日军战机飞来扫射;面对危险,蒋介石临危不乱,仍镇定自若地发表讲话。这个昙花一现的镜头,虽有历史档案作为依据,但由于它颠覆了大陆影视题材中蒋介石的固有形象,因而主张删除者甚众。于是,再一次报请高层。1986年10月22日晚,在中共中央书记处分管意识形态工作的习仲勋、全国政协副主席程思远、中共中央统战部部长阎明复等领导亲临电影局审查样片时,担心影片被“毙掉”的杨光远竟随身带着一本“红宝书”参会。因为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对台儿庄大战有非常正面的评价:“每个月打得一个较大的胜仗,如像平型关、台儿庄一类的,就能大大地沮丧敌人的精神,振起我军的士气,号召世界的声援。”好在结果却是有惊无险。影片通过审查后,不仅成为1987年大陆上座率最高的影片之一,而且海外公映时也是一片叫好之声。

  在香港首映时,万民争看。台湾中央社香港负责人谢忠侯看后,当晚就给蒋经国打电话说:“我刚才看了中共在香港上映的一个抗战影片,讲的是国军抗战打胜仗的,名叫《血战台儿庄》,里面出现了先总统的形象,跟他们以前的影片不同,这次形象是正面的。”听罢对方对那个经典镜头的复述,很是震惊的蒋经国随即让他“找一个拷贝来看看”。于是,谢忠侯就找到新华社香港分社负责人,后经中共中央和胡耀邦总书记批准,广西电影制片厂复制了一盘录影带。拿到拷贝,宋美龄和蒋经国看罢,又邀请国民党中常委全体人员观看。蒋经国还发表观感道:“从这个影片看,大陆已经承认我们抗战了。这个影片没有往我父亲脸上抹黑。看来,大陆对台湾的政策有所调整,我们相应也要作些调整。”不久,蒋经国便决定同意开放国民党部队老兵回大陆探亲,海峡两岸同胞在骨肉分离了近40年后,终于把苦涩的乡愁化作了喜悦的重逢。一个电影镜头,就这样揭开了两岸公开互动往来的序幕。

让协商文化飞入寻常百姓家
  “培育‘赣事’好商量品牌,在共同思想政治基础上,政协新闻网
解决烦心事 笑迎高铁来
● 本报记者 熊灵 通讯员 曾志明 谢建春 政协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