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宗顺:七旬老人当了45年“虫痴”
人物档案:
李宗顺老人今年73岁,他有点倔,因为一大把年龄了依然不依不饶地四处跑;他有点痴,别人退休后大多安享晚年,他却依然如故与虫为伍。正是因为这份执著,他被当地群众称为“虫痴”,他的研究成果填补了国内外的多项空白,他本人多次荣获省、市先进工作者,省、市劳动模范,是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
什么是敬业奉献?是什么能让一个七旬老人钻研40余载?45年如一日与虫打交道不会厌烦吗?这一切的答案,看过李宗顺老人与虫的故事就能知晓。对于李宗顺老人的事迹,记者近日进行了一番了解。
为试验研究,多次染毒素险丧命
先来看看李宗顺老人的几项研究:1988年,安福境内发现了一种叫“松香虫”的害虫,这种虫子国外没有记录国内也无人知晓,历经9年艰辛他终于摸清了该虫生长规律及防治办法,填补了我国昆虫学研究一项空白。后来经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昆虫学家鉴定,这种虫子是首次发现的昆虫世界的一个新种。后来,他又花8年时光发现了一种新昆虫,这项研究在国内外都是首次,中国农业大学将这种昆虫命名为“鳞翅目”……一项项研究成果的背后,是无数的付出。为获得第一手材料,李宗顺长年身背干粮孤身深入大山调查。摔跟头,被蛇咬,病倒在山上,他都不在乎,因为他当时只有一个念头:尽快弄清害虫的习性和防治办法。45年来,他的足迹踏遍了整个武功山区,没有资料,自行设计方案;缺乏经费,自制简易工具,甚至自掏腰包充当科研经费;为获取昆虫活体,他的手脚经常被划出血痕,有几次染上了昆虫毒素,险些丧命。
自掏腰包学技术,无偿服务当地百姓
李宗顺搞研究不图名利,为的是成果能够惠及百姓和社会。1992年至1997年间,他义务为一家茶厂测报病虫100余天,“虫口夺茶”5000余公斤,节约防治经费6万元;1993年,他指导农民科学用药2万余人次;他自费到浙江、江苏、上海学习防治白蚁技术,为安福县坳上林场、安福县香樟园等地防治白蚁;他不顾年岁已高,上山采集600余号(约150种)甲虫标本,无偿送给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进行分类研究……早在1998年,年满55周岁的他本可以享受“不上班,工资奖金照发”的干部退养优惠待遇。可他不计任何报酬,仍然坚持天天上班。1998年10月,全省统一开展森林植物检疫对象普查,李宗顺主动承担了全场普查的任务,带领普查小组跋山涉水,起早贪黑,一干就是9个月,调查面积20.915万亩,调查线路102条,调查点1604个。
老人闲不住,经常骑单车“找害虫”
2003年正式退休后,他虽然身体不是很好,但经常骑单车在安福县各个乡镇、村所“转悠”,看一看这些地方的树木有没有受到病虫害的威胁。
2004年5月,李宗顺当选为安福县老科技工作者协会理事兼武功山林场分会会长。时年61岁的他承担了武功山林场林业有害生物普查的科技项目,组建并培训普查队伍,带领一批青年科技人员开展普查。经过6个多月的翻山越岭,共调查山林面积24.6万亩,采集林业有害生物标本1300余号,拍摄照片130余幅,查清了主要林业有害生物的分布范围和危害情况。这些资料为建立和完善林业有害生物、危险性病虫疫情数据库,全面准确掌握全县森林病虫害发生动态,搞好森林生态环境的综合治理提供了科学依据,普查成果在全市排名第一。-记者谢炳华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