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一人种了1万农民的田 职业农民成种田新军
中央1号文件提出,要加快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从经济学角度看,职业农民,就是通过市场配置资源,以需求指导农业生产又以新产品引导市场,并以商业活动为舞台的新生产者,也就是“农商”。
安义县黄洲镇金果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黄声菊,就是这样一位“农商”。截至2月底,她已陆续从本镇农民手中流“进”了1万亩农田。在人均1亩田的黄洲镇,她1人种了1万农民的田,相当于1人种了40万人一个月的口粮。
黄声菊缘何流转这么多农田当职业农民?3月4日,黄声菊向记者娓娓道来:“前些年,我从家乡龙津镇枫树村来到黄洲镇办了一家粮食加工厂。近年来见到镇里许多农民弃田抛荒外出打工,很可惜。我有粮食加工厂,如果流转农田搞规模种植,既能保证加工粮源和品质,农田又不被抛荒,农民还能得租金。”
这么多田,一家几口人怎么种得过来呢?与传统农民相比,新型职业农民懂得经营。黄声菊成立了合作社,走“农业企业+合作社+基地+种植大户”新路,实行统一品种、统一技术、统一管理、统一生产资料、统一收购。
集约经营要有“田保姆”。黄声菊聘请了镇农技站农技人员担任总指导。合作社社员黄柳生乐呵呵地说:“科学种植加精细化管理,同样的稻田别人亩产七八百斤,我们种能保持在千斤以上,加上黄声菊在每50公斤稻谷收购价上提高了10元钱,亩均纯收入多了百把元。”
黄声菊的生产经营已完全市场化了。她成立了粮油有限公司,既销粮又广收市场信息,引进推广了再生稻等10多个优质新品种。合作社社员黄声柳举例说,一种两收、米质好的再生稻,每亩比种1亩优质稻谷增收400多元。为扩大产能,黄声菊投资1000万元,对大米进行精深加工,在市场上力推自主品牌,上海、广东、福建等地的粮商纷纷与她签下大米购销订单。
午饭过后,黄声菊办公地点从大米加工厂挪到田里。在拖拉机和旋耕犁欢快的“歌声”中,她指着浪花翻腾的早稻田高兴地说:“我投入资金近百万元,添置了大中型农机35台,实现了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水稻节本增收了,我真开心。”
黄声菊开心,农民更高兴。去年,合作社粮食总产量达520多万公斤,总收入逾680多万元,纯收入达80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6倍、60%;合作社社员123户农民,户均种粮纯收入过了6万元,高的达10多万元,均比上年增长1倍以上。
把田地流转出去的农民也觉得划算。西庄村农民黄礼财说:“我家3.8亩田交给黄声菊后,每亩租金260元,再加上粮食直补,每亩固定收益就达390元,自己还能安心离开土地,进城打工挣更多的钱。”
今年获得“全省种粮大户”称号的黄声菊眼光更高远了。她踌躇满志地说:“2015年,在力争实现粮食‘绿色增长’的同时,我将投入资金2000万元,再建一家大型粮食加工厂,对粮食进行系列产品的精深加工,壮大产业链,提高附加值。”(记者 宋海峰)
记者手记: 我省人多地少,人均耕地只有1亩,而且地块多,不集中。随着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规模向城镇和非农产业转移,谁来种田、怎么种好田,已成为一个重大而紧迫的课题。因此,大力培育以农业为职业、具有一定专业技能、收入主要来自农业的高素质职业化的农民,打造规模种田新军,是切实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途径。
我们要按照中央提出的大力培养新型职业农民这一强本固农战略要求,服务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服务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育,从提高职业农民造血功能出发,不断探索“接地气”的培育方法,多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让职业农民渐成种田主力军,推动粮食增产,农民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