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旬老人20余年抄写逾1000万字
20余年抄写逾1000万字
———九旬老人王天伦至今不忘父亲教诲
王天伦在誊抄书籍
家住吉州区樟山镇上泸田村的王天伦,今年已经94岁高龄。自1992年,王天伦痴迷誊抄中国古典名著以及其他各类文章典籍,20余年来,从未间断。王天伦先后写坏了2枝毛笔、4枝钢笔,共抄写《史记》《古文百篇》《警钟》《上古开天辟地》等各类书籍计逾1000万字,整整62本手抄本。其中,仅《史记》一书,就有文言文、白话10多本,160余万字,花费老人一年零两个月。王天伦誊抄的书本主要是由楷体写就,后期有部分行书作品。22日,记者慕名采访了王天伦。
遗子万金不如一经
王天伦,生于1922年,曾在新圩供销社做统计工作。退休后,一下子由忙到闲,王天伦总觉得心里空落落的,于是想通过誊抄名著充实生活。王天伦告诉记者,写字让他感觉神清气爽,若一日不写,顿觉饭食无味,兴致索然。聊起抄书的初衷,王天伦说,遗子黄金万两,不如遗子一经。
王天伦称,他的几个子女很孝顺,日常生活都让他觉得很舒心。随着年岁已高,他总想着为晚辈们留下点什么。王家祖上世代是中医,家境虽不殷实,藏书却也颇丰。然而,王天伦乐善好施,对于上门借书者,总是慨然应之。借书者众,归还者少,久而久之,藏书散尽。退休后,王天伦觉得身体尚好,于是在二儿子的小商店帮帮忙,帮衬之余,便拿起笔誊抄书本,希望能为后辈留下一笔精神财富。王天伦告诉记者,写作让他忘记烦恼,也锻炼了思维。
托书抒怀思念父亲
在王天伦写的字幅中,有一句话令记者印象深刻———“德亲顺亲,方可为人为字。不德父亲,不可以为人;不顺父亲,不可以为字。”王天伦告诉记者,誊抄书本,也是重回他眷念的年少时光,寄托对父亲的思念之情。
王天伦清晰记得,10岁时,父亲在外做事,他未上学。见村里私塾书声琅琅,王天伦多次在家里跟着诵读“三字经”,父亲很受触动,于是将王天伦连同3个堂兄弟一起送进私塾,父亲亲自教了他们8个月,虽然时间短暂,却让王天伦终生难忘。后来,他的父亲去吉安市区做事,没人授课,王天伦再次辍学。 14岁,王天伦一路步行,来到吉安当学徒,帮杂货店卖油卖盐,父亲经常过去看他,教他做人做事的道理。王天伦说,他誊抄的每一本书里,都有父亲当时对他的教诲,现在他要把这些教诲整理好,再传给后人,让他们学会后融入社会,中兴家庭,报效国家。
誊抄药书弥补缺憾
王天伦誊抄的书本中,有一部分是中医中药典籍。王天伦说,其祖上是中医世家,祖父也是中医,后来父亲改行做杂货生意。眼看祖传的医术就要失传,其祖父甚是着急。孙辈中共有3个男孩,祖父独独看上了排行老大的王天伦。原来,“上泸田村”中的繁体“泸”笔画较多,较难写,两位堂弟都表示不会写,而王天伦由于经常临摹村民们箩筐、扁担上的字,会写繁体“泸”字,祖父认定王天伦是有心人,学习中医堪为可造。
直到现在,王天伦还经常利用他掌握的中医方子,帮助病人。由于在吉安当学徒时表现不错,王天伦最终到供销社做统计。王天伦告诉记者,整理、誊抄中医中药书籍,既是对没能继承祖上衣钵缺憾的弥补,也是对祖父的一种交代。记者徐瑞春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