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人谈说“春秋假”:放不放?怎么放?
原标题:三人谈说“春秋假”:放不放?怎么放? (图)
图片来源:网络
国务院日前公布的《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指出,高等学校可结合实际调整寒、暑假时间,中小学可按有关规定安排放春秋假,为职工落实带薪年休假创造条件。较之高校调整寒暑假时间,中小学放春秋假则要难得多,谁来放、怎么放、放多长、会不会影响教学……今天的三人谈,关注春秋假的一系列问题。
假,一定要放
李光金:不管政策出台的背景和目的如何,从学生的角度而言,多一个假期便少一分负担。即使不增加假期总量,有了春假和秋假之后,学期有可能变成三个或者四个,学期时长缩短,师生张弛有度,可减缓身心压力。总体上,中国的学生学习时间偏长、课业负担偏重、锻炼及娱乐时间偏少,合理安排休假或适当增加假期时间都是值得期待的。著名教育学家、社会学家潘光旦在上世纪30年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假期与知识生活的解放》,文中提出假期是每一个学生“解除痛苦恢复自由的上好机会”。
张涨:从本次国家出台政策的大背景来看,还是着眼于对旅游的推动,更强调学生春秋假与职工带薪休假的结合,这是考虑到社会现实而做出的决定。目前带薪休假既得不到完全保障,学生的假期也主要集中在寒暑假,使得旅游高峰过于集中,即便有出游欲望的家庭,看过了五一、十一各个景区“人人人人人人”的奇观,对旅游也提不起太多兴趣了。如果学生有了春秋假,与父母的带薪假期重合,对于错峰旅游很有帮助。
练洪洋:也许很多人不知道,“春秋假”并非今天才提出来。早在上世纪70年代前后,农村学生就有“春秋假”,不过那时叫“农忙假”。所谓“农忙假”,就是在农村农忙季节(南方就是收割水稻或插秧时节)给学生放假,让学生帮助大人到田间地头劳动。一些低年级或家中没有田地的学生,“农忙假”也就是名副其实的“春秋假”。虽然只有短短一周时间,能在百忙的读书生涯中偷闲,实在是难得的奢侈。现在仍有一些地区安排一周时间给学生进行社会实践,兼有休假性质,受到学生欢迎。
【1】 【2】 官方微信 | 人民微博 | 官方微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