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公”经费下降与“三公”不解之问
2015年中央部门预算公开大幕近日全面拉开,逾90个部委机关晒出预算细账。由于这是新预算法实施后,中央部门预算公开“首秀”,引发了舆论高度关注,也收获了很多点赞。
在新预算法推动下,刚刚公开的中央部门账本亮点频出,如今年首次公开到经济分类最底级的款级科目成为最大看点,往年按功能分类,只能显示“钱干了什么”;今年按经济分类后,会显示“钱去哪了”,这样,以前看不懂的账本或许就能看懂了。
账本显示,今年中央本级“三公”预算下降11.7%。这已是连续第5年下降,说明遏制公款浪费的相关制度和改革收到明显效果。除经费下降外,涉及“三公”有关信息的首次公开,例如部级领导用车数量首次公开,也吸引了足够多的眼球。
但在肯定“三公”经费连降的同时,还有一些不解之问值得探究。比如说,今年“三公”预算下降11.7%是否降到了合理水平,值得一问。“5连降”固然可喜,但仍不免让人想问,究竟是过去每年没有压缩到位,给下一年预留了一定下降空间,还是压缩“三公”经费本就需要一个过程?
对公众而言,显然希望“三公”经费一步压缩到位,以便节省资金用于民生改善,或者减轻纳税人负担。从审计、纪检部门每年公布的违规问题来看,尽管过去几年每年都较大幅度压缩了“三公”经费,但每次都似乎给公款浪费留下了一些空间。这提示我们,遏制公款浪费必须严把预算关。
再如,今年“三公”预算下降11.7%,主要是公车经费大幅下降的“贡献”。但今年的“公车账目”似乎让人有些看不懂,这是因为,账本显示102个部门中有24个单位列出了2015年新购车辆的计划。但另一方面,中央部门公车拍卖已经进行了多轮,为何会一边卖旧车一边添新车?
这些问题,无疑值得深究,否则,就会有人质疑,“卖旧”是不是为了“换新”?这是否是一种新的浪费现象?还让人奇怪的是,11个部门今年有购车计划,却没有安排用于购车的预算支出。难道说这些部门购车不用花钱?或者说,有关部门粗心,预算安排遗漏了购车支出?
有学者解释称,“现在中央部门的行政事业性资产和财产经营收益也都还没纳入预算管理。中央部门通过出租房子等产生的收益,就作为‘自有资金’由单位开支。”新预算法不是明确要求政府所有收入纳入全口径预算吗?一些部门难道还存在“自收自支”的小金库?这比购新车更让人忧虑。
按理说,在大幅削减、拍卖公车的情况下,不应该再添置新车,理应在部门内部或者部门之间进行调配。即使内部调配不能解决所需要的公车,必须购新车,也应该对购车理由做出解释说明。尤其是,11个部门准备购车却未安排预算,是否折射出相关部门没有严格落实法律要求,需要公开解释。
虽然“三公”经费公开细化到部级领导用车数量,但公众看不懂、弄不清的问题还有不少。例如,“公务用车运行费”,应该包括司机费用、燃油费用、保险费用、维修保养费用等,但公众既看不到这些费用的具体数字,也看不到每辆公车每年平均跑多少里程等。
诚然,“三公经费”与“三公消费”有一定区别,那么,“消费”与“经费”之间的差额到底有多少,也是很受关注的问题。希望有关部门在“三公”经费5连降、公开越来越细化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预算透明度。另外,对于公众的不解和疑问,应该要有及时回应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