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三角”融合稳步推进 长江中游城市群协同发展
新华社南昌8月11日电题:“中三角”融合稳步推进 长江中游城市群协同发展
新华社记者刘菁 李美娟 郭强
每天上午9点,G489次高铁从南昌西站驶出,一个半小时后抵达长沙。在南昌工作的长沙人肖潇说:“以前每天只有4趟普列、四五个小时才能到;现在每天有40多趟高铁往返,一个半小时就到了。我可以下班回长沙的家、第二天再赶回南昌上班!”
依托长江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重大战略出台后,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今年4月又获批。记者在一线调查发现,长江中游城市群区域一体化开放合作正从共识变为行动,“中三角”融合发展稳步推进。
基础设施互联互通 黄金水道待破“小肠梗阻”
以高铁为代表的陆路交通是长江中游城市群加速一体化的重要支撑。江西省发改委副主任李志刚说,目前长江中游城市群的省会城市间,南昌至长沙、武汉至长沙间已实现高铁互联,武汉至南昌的高铁正在建设中,三地“两小时城际高铁交通圈”即将形成,三省近年来相继打通了十余条高速公路“断头路”。
“长江中部城市群规划发布后,所涉湘鄂赣三省积极响应,高层密集往来,合作意向特别强,尤其是在基础设施方面的合作越来越融洽。”李志刚说,今年4、5月,江西与湖南、湖北分别签署《共建湘赣开放合作试验区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和《长江中游城市群战略合作协议》,确定了合作路线图。此前,湘赣边的10县市签订了“浏阳共识”,江西九江与一江之隔的湖北黄冈也达成共建沿江经济协作区的协议。
建设长江中游城市群,必须发挥长江水运优势。江西省交通厅副厅长梁必康介绍说,湘鄂赣三省正加快建设以长江航道为主轴,汉江、赣江、湘江为补充的长江中游内河航道体系。
不过,受水运基础设施差、航道不畅等限制,长江这一黄金水道的水运优势还未充分显现,水运依然是中部几省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短板。比如,长江部分江段枯水期深度仅3.5米左右,3000吨级海轮仅能季节性通航。而纵贯江西南北的赣江从源头赣州市到长江口湖口县的606公里“小肠梗阻”明显,千吨级船舶无法从赣州直通湖口入江。
公共服务共建共享 “融城效应”跨省际
来自江西九江的张丽在南昌一家商场上班,她和家人主要通过电话方式联系。之前由于两地间属于长途通信,每月要花一笔不小的费用。但去年4月起,南昌和九江实现通信同城化,张丽每月因此省下了不少钱。
这是江西“昌九(南昌、九江)一体化”发展战略给两地市民带来的红利。记者调研发现,在实现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的基础上,长江中游三个城市群正在探索打破行政区域壁垒,实现公共服务的共建共享,“融城效应”在城市群内部初步显现。
南昌市发改委总经济师柳华介绍说,在江西,融入长江经济带的核心城市南昌、九江互通公交车,两地师资培训资源共享,两地双向就医即时结算;在湖南,从长株潭三市打出去的电话,显示的区号都是“0731”,同城化特征明显;在湖北,武汉城市一卡通已走出武汉,在武汉城市圈的仙桃、鄂州等五大城市内“通行”……
九江市发改委副主任代玲芳说,公共服务的共建共享正从省内走向省际。湖北省黄梅县和江西九江市仅一桥之隔,黄梅县人到九江看病,用黄梅的医保卡同样可以在九江医院结算,两地的劳动部门也相互提供就业信息。
江西省发改委地区处副处长喻学峰表示,“融城效应”将不断提升并促进“中三角”城市间要素特别是人才的自由流动。
产业合作步伐加快 科学布局宜破行政壁垒
李志刚说,过去中部几省间产业发展更多的是相互竞争关系,但随着长江经济带和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的推进,尽管竞争依然存在,但大家都有意识地在竞争中寻找扩大合作的机会。
“昌九一体化”是环鄱阳湖城市群的重要组成部分。去年10月在永修县投产的江西昌友包装有限公司就是从南昌转移至永修县的,公司总经理邱华告诉记者:“‘昌九一体化’发展促进了产业更合理布局,为企业转移提供了便利。”为承接南昌产业转移,永修县专门辟出一个13平方公里的马口工业园区。
而随着长江经济带和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的推进,湘鄂赣三省间产业合作的步伐也明显加快。江西沃格光电股份有限公司从事平板显示器用玻璃精加工,去年底在武汉“光谷”投资10亿多元建设制造基地。
九江市商务局调研员邹余礼介绍,这两年,湖北省企业在九江投资的项目达到38个,投资额为71.45亿元;湖南省企业在九江投资项目有17个,投资额为60.72亿元。今年5月,昌九地区扩大开放合作推介会在武汉举行,签约项目32个,总投资177亿元。
不过,记者调研发现,小到县域之间,大到长江中游城市群和省与省之间,产业同质化竞争仍突出存在。各地沿江开发战略中都包含了石化、钢铁、装备制造、汽车等产业。
经济人士认为,要在“十三五”规划中,科学建立城市群之间高层次对接协调机制,加大市场一体化的高层设计,避免产业规划上的重叠和冲突,破除市场竞争合作中的行政壁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