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道“生态闸门”筑起面源污染的防控线

08.11.2016  15:33

长期以来,农民把增加化肥用量作为提高农业产量的重要手段,而水稻灌溉粗放管理和大量化肥农药的低效施用产生了大范围的农业面源污染,严重威胁了鄱阳湖“一湖清水”安全。省水利厅中美国际合作项目——《鄱阳湖农业面源污染生态修复技术研究》近日通过验收,标志着用生态的办法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取得重要突破。目前项目成果已在全省推广100多万亩,一年总氮减排约250吨,总磷减排约10吨,增产3万多吨,经济效益达到3.47亿元。请听录音报道:《三道“生态闸门”筑起面源污染的防控线》。江西台记者刘崇智、占伟采制。
  秋去冬来,忙碌了一年,又到了收获的时候。南昌县向塘镇高田村村民龚健祥家里的十多亩水稻刚刚收割完。过完秤,平均每亩产量约1100斤。龚健祥喜滋滋地说,受天气影响,这个产量虽然比去年略低一点,但是通过改一次施肥为多次精准施肥,并采用间歇灌溉方式,产出效益大大提高(出录音):“传统经验就是一次性施下去,遇到天气不好下雨,全部冲走了,肯定是浪费,那效果就没有了。我们现在多次施肥,最起码产量高嘛,人家收1千(斤/亩),我收到1千1,种田人就是要成本低产量高。”(止)
  精准施肥灌溉改变了龚健祥30多年的种植习惯。而他所使用的技术来自于2011年启动的“鄱阳湖农业面源污染生态修复技术研究”。 该项目由省灌溉试验中心站与武汉大学、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共同承担,总经费590万元,是目前省水利厅立项规模最大的科研项目。项目主持人、省灌溉试验中心站教授级高工许亚群(出录音):“因为现在我们农业提高产量,化肥农药越用越多。面源污染程度没有工业污染那么集中,它就是点多面广,不容易引起人们重视,我们江西所有农业面源的水都通过沟、塘、渠,排到五大河流,最后流到鄱阳湖。它主要是引起富营养化,对鄱阳湖生态、水生生物都不利,这趋势不控制的话,会越来越严重。” (止)
  监测数据显示,农田面源污染物对鄱阳湖区污染贡献率总氮和总磷分别为69%和81.6%,化学需氧量为55.2%。如何有效解决农业面源问题,在全国范围内,包括江西都是一个难题。鄱阳湖农业面源污染生态修复技术的核心是在田间、沟渠和塘堰构筑起三道“生态闸门”。其中,精准施用化肥农药和科学灌溉,减少源头排放属于第一道防线——田间管理。而第二道是在排水沟渠中种植生态植物,并改造排水沟,延长水力停留时间。省灌溉试验中心站站长助理才硕(出录音):“我这里给它增加了一个控水的装置,农田排水排出来以后,到这沟中,我先让它停留一下。(记者:一般停留多长时间?)三到四天效果比较好。一方面,我让这个植物对水体吸收净化的时间延长了;另外一方面,土壤对氮和磷的吸附作用也增加了,微生物跟氮和磷分解、氧化时间也延长了,延长了时间以后,净化效果就会更好一些。” (止)
  水经生态沟排出后,又流到了第三道 “生态闸门”——塘堰湿地生态再处理,最终达标排放。据测算,使用该技术,双季稻的总氮和总磷减排率为一半左右,每亩综合效益约400元。中国工程院院士茆智对该项目给予了高度评价(出录音):“现在用生态方法,降低氮、磷,同样的农作物排水量减少了,浓度降低,我觉得这个项目,生态的方法省了很多,这是正负效应,多方面的效益也就体现出来了,更重要的是社会效益。”(止)
  省灌溉试验中心站党支部书记刘方平表示,将以点带面,推广农业面源污染生态修复技术(出录音):“在赣抚平原灌区、潦河灌区、袁惠渠灌区建了三个核心示范区,同时我们联合省农技推广总站,组织种田大户搞培训班,来进行示范推广,目前推广100多万亩。从生态文明角度,有必要来推动这块工作。” (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