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影院设艺术电影专场 上座率低成本难收回
《白日焰火》剧照
3月,有17部国产中小成本影片上映,希望借着大片的“春困”,杀出一条血路。而这些上映的影片中,有三分之一左右是艺术片,其中既有柏林电影节金熊奖影片《白日焰火》,东京电影节影帝之作《警察日记》,也不乏《一个温州的女人》《兰亭》《俐侎阿朵》等知名度较低的艺术片。3月因此被影迷称为“艺术片的春天”,但也有业内人士指出,迎接这些艺术片的,或许是“倒春寒”。上海的艺术片爱好者为何走不进影院?上海的艺术片放映究竟遭遇到哪些尴尬?
院线放一场亏一场
去年,融合社会各界不同放映力量、打破单一院线限制的“上海艺术电影联盟”宣告成立,致力于推动相对“小众化”的艺术电影在上海实现“天天映”。记者昨日从首批加盟的10家影院中查询后发现,包括永华电影城、上海影城、正大星美影城、新衡山电影院、大光明电影院等在内的诸多影城,虽然每天都坚持放映2至3场的艺术影片,但上座率极低。在联盟成立不到1年的时间里,不少影厅开辟出的“艺术电影厅”长期亏损,例如上海影城特别辟出有62个座位的8号厅,每天在中午12点和晚上10点左右放映两场艺术影片,但记者看了昨日和今日的买票人数,均为零。
记者采访获悉,最近两年,由于艺术片源的减少,让不少影院的艺术厅难以为继。从最开始计划的尽量排映艺术片,到后来变成每周日排映一场艺术片,再到现在不得已把艺术片的范围扩大,把商业元素不太浓的小成本国产片都放在艺术厅放映。正大星美影城的唐经理给记者算了一笔账,100座以内的小型厅,每场放映成本在150元人民币左右,如果以单张票价30元来计算(影院分成可拿一半),如果每场电影的买票人数少于10人,影厅就无法收回放映成本。而很长一段时间,艺术厅的观影人数都在个位数。“多放一场就多亏一场,艺术厅的亏损只能由影城其他厅的盈利来平衡。”
影迷 要求高质量低
作为全国票房重镇,上海的那么多消费者中,难道真的没人愿意为艺术片买单吗?记者采访每年的上海国际电影节时发现,那些制作精良、质量上乘的中外艺术影片,总是最先销售一空的几部。例如去年放映的导演小津安二郎的名作《秋刀鱼之味》《彼岸花》《东京物语》等片,在电影节之初就一票难求。可见,上海还是存在不少艺术片发烧友的。
谷峪就是一名不折不扣的艺术片发烧友,对不少中外艺术电影如数家珍。他说自己看艺术片最多的渠道是DVD,其次是网络下载,走进电影院是他最少采用的选择。“我记得王小帅的《青红》上映的时候,我去电影院买票看了,全场只有两个观众。影城很给面子,没有临时撤厅。”谷峪觉得,最近几年,中国艺术片产量降低了,质量也堪忧。“以前贾樟柯、王小帅、张元的艺术片很多,但随着中国电影票房越来越高,中国艺术片导演的空间被挤压得几乎没有了。”
导演 做艺术赚吆喝
王小帅的《青红》《左右》《我11》《日照重庆》都在院线上映过,算是国内艺术片导演中影片上映数量比较多的,但他对艺术片在国内的发行情况,依然有点无可奈何。王小帅说,商业片就是肯德基,艺术片就是碗面:“我所能做的就是在肯德基门口,‘臭不要脸’地吆喝,希望能够吸引更多的观众来吃这碗面。”
王小帅坦言,自己发现这几年拍摄艺术电影的导演越来越少,现在的新导演都看中商业片,而一些文艺片导演也开始投入商业电影的怀抱。“从狭义来说,就我一个人玩文艺多好啊,像在大街上只有我一个人开车的感觉。从广义来说,我希望越来越多的人加入文艺电影的拍摄和制作,这样才能繁荣我们的电影市场。”导演贾樟柯也表示,放映艺术片,单靠影院自己经济压力会很大。而国外的艺术院线除了靠票房之外,还有政府的高额度补贴和免税回报,“这样才能鼓励更多的影院放映艺术电影,给艺术片导演以生存的空间。”(记者 张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