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上犹县发展现代生态休闲农业的建议
●上犹县政协
生态休闲农业是一种农村产业新业态和生态旅游新类型,发展生态休闲农业是农旅结合、城乡统筹的重要载体,不仅丰富旅游活动内容,扩大旅游容量,而且可以带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致富,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近期,上犹县政协对该县休闲农业发展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通过实地走访和座谈,调研组了解到虽然生态休闲农业发展取得了较好成绩,但是与周边发展较好的县(市)相比,仍存有差距,一些问题也亟待解决。具体表现在:开发档次有待升级,很多农业开发企业对休闲农业发展认识不足,认为发展农业,企业关键是要抓好农产品质量和产量,对农业与旅游的融合互动缺乏足够认识。规划引领有待提升,全县生态休闲农业总体规划编制起步较晚,详细规划编制工作尚未启动,缺乏对全县生态休闲农业资源的宏观控制和有效指导。扶持力度有待加大,体现在政策资金需进一步整合、农技保障需进一步加强。发展环境有待优化,吃、住、行、游、购、娱等功能配套不健全。经营方式普遍粗放,精细化程度低,服务水平、服务质量不高。土地流转较难。为此建议:
提高思想认识,增强发展信心目前,全县建成6个乡村旅游产业带、15个乡村旅游特色家庭农场、30个农旅结合点,拥有96家特色农家乐、渔家乐,新组建33家农业合作社,社溪镇沙塅村成功入选全国“美丽乡村”,梅水乡园村被评为江西省休闲农业示范点。这些数字,充分展现了上犹生态旅游产业发展的良好势头。为此,应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增强发展信心,把生态休闲农业列入党政重要议事日程,放在解决“三农”问题的战略高度来考虑,尤其是要列入相关部门、乡(镇)年度考核的重要内容,促使各相关部门、乡(镇)主动作为,在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科学规划、体现特色”的基础上,落实规划布局,强化扶持引导,做足生态休闲农业、乡村旅游与农业产业化、旅游业结合文章,真正做到差异对接、优势互补、合理组合,通过生态休闲农业的发展,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环境改善。
坚持规划先行,突出发展重点一是加快规划落地实施。首先,尽快完善全县生态休闲农业发展规划,把生态休闲农业发展列入各涉农部门、各乡(镇)“十三五”规划和向上争资争项的重点内容。其次,按照规划和实施方案内容,细化步骤任务,明确目标要求,按年度将具体任务和工作重点分解到各涉农部门和乡(镇),加大向上争取涉农项目和资金力度,全方位扶持农业基地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努力实现“一乡一品牌、一村一优势、一庄一特色”发展目标。二是培育行业龙头品牌。坚持集中力量办大事,借鉴桂东县打造百家农家养生休闲避暑点的做法,每年重点扶持数个条件相对成熟、经营情况良好的农业基地进行规模化、标准化建设。三是注重保护开发理念。坚持开发与保护并举、生产与生态并重理念,统筹考虑当地资源和环境承载能力,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可通过品种改良、间作套种的方式,优化现有林相,实现产业可持续良性发展。
强化政策保障,夯实发展基础一是完善扶持政策。细化实施方案,进一步明确生态休闲农业土地流转、用地规划、生产经营、环境保护、税费、融资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加大督查检查力度,促进涉农政策及时兑现落实;对企业参加国家、省市相关评比和评级活动予以专门奖励。二是拓宽资金渠道。建立“政府扶持、业主为主、社会参与”的投入机制,设立专项发展资金,发挥好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杠杆作用,按景区化要求每年重点打造1-2个农业基地,对符合标准、验收合格的基地进行奖补。同时,加大生态休闲农业招商引资力度,努力引进一批实力强、有开发经验的客商以协作、参股、合作、独资等形式发展生态休闲农业,允许群众以土地、资金等方式入股参与发展。杜绝项目资金包办行为,让业主更多地参与建设,有效破解资金难题。三是加强技术培训。运用就业培训、农村技能培训、党校电大教育、职业技能教育等载体,组织涉农部门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再教育、再培训,提高技术水平和实践能力。选聘一批技术人才充实该县农业技术力量,切实缓解农业技术薄弱问题。
坚持多措并举,提升发展水平坚持“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原则,树立“特色就是最大竞争力”的发展理念,结合地域特点、民俗文化开发特色产品,实现差异化发展。挖掘该县独特的山水人文文化,将观光、休闲、采摘、体验、品鉴、养生等项目融入农业开发之中,充分拓展生态休闲农业的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等功能。利用“全国农村电商示范县”的政策优势,加快农产品电子商务运营平台建设,鼓励农业开发企业通过淘宝、京东等知名电商平台推介农产品,进一步提升知名度和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