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非遗” 揭秘美食背后的历史传说
12.06.2015 18:06
本文来源: 人民网
南翔小笼包(资料图)
南翔小笼馒头原是“大肉馒头”
“南翔小笼馒头”是1871年南翔镇的黄明贤创制的,距今已有143年历史,入选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据了解,“南翔小笼馒头”原名“南翔大肉馒头”,以皮薄、馅大、汁多、味鲜、形美著称。据《嘉定县续志》载:“馒头有紧酵松酵两种,紧酵以清水和面为之,皮薄馅多,南翔制者最著,他处多仿之,号为翔式……”
据了解,清朝同治十年,黄明贤对“大肉馒头”进行改良,采取“重馅薄皮,以大改小”的方法,并且用不发酵的精面粉为皮,馅料用的猪腿精肉都是用手工剁成的,肉馅里还加上肉皮冻。肉皮冻的制作也很独特,不用味精,而用隔年老母鸡炖汤把肉皮煮化成冻,拌入肉馅,馅里撒入少量研细的芝麻,加入蟹粉或虾仁或春笋。
小笼包上笼蒸时严格控温、压力和火候,根据温度调整3-10层的笼屉高度,旺火沸水蒸5分钟,出笼时呈半透明状。戳破面皮,蘸上香醋,就着姜丝,咬一口南翔小笼,其肉馅里鲜美的汤汁,令人感觉余香在口,回味无穷。作家梁秋实曾在《雅舍谈吃》一书里写道,“捉住小笼包的皱褶处猛然提起,轻轻咬破小笼包皮,把其中的汤汁吸饮下肚。而吃的乐趣就在那一提一吸之间。”
本文来源: 人民网
12.06.2015 1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