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绣花功” 强“内生力”

19.05.2017  16:51

  ●杜宁

  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智。

  5月16日上午,一场为大力推进脱贫攻坚建言的专题协商座谈会在南昌如期举行,省政协委员、相关部门负责同志和相关领域专家学者围坐一起,献计献策。“大力推进脱贫攻坚”是今年省政协17个协商议题之一,省政协发挥界别优势,以教育扶贫为着眼点,助力我省如期实现脱贫摘帽。

  当前,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处于战役倒计时阶段,脱贫攻坚工作更具紧迫感。教育扶贫是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是阻断代际贫困的重要手段,如何苦下“绣花功”,精准掌握我省贫困地区教育人口情况;如何授人以渔,针对不同地区、不同教育阶段的扶贫群体精准发力,让贫困地区获得可持续发展,是摆在各级党委政府面前的重要课题,也是省政协委员一直关注的焦点。

  从营养午餐到校舍改造,从师资紧缺到留守儿童心理问题,从幼儿教育到职业教育……为做好此次专题协商,今年1月至4月,省政协教科文卫体委组织部分委员以“解剖麻雀”的方式赴赣州多县、外省多地调研和学习,深入了解每一个问题、每一种情况,收集了大量一手材料,总结了一些普遍性的问题,提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建议。

   意义深远:是挖掉穷根的治本之策

  “再怎么投入都不为过

  “有的县委书记在谈到教育时常说,教育投入不能算眼前账,要算长远账,再怎么投入都不为过。”会上,来自教学一线的省政协委员、南昌二中原校长吴勤激动地向与会人员分享了她在调研中的所闻,她说,“现在地方政府都以办好当地教育为荣,舍得大手笔投入,我切实感受到了每一个地方、每一所学校对待教育扶贫向上的工作劲头。”省政协副主席汤建人感同身受,“正因为主要领导有这样的理念,所以现在乡镇、农村最美的风景,往往就是学校。”毋庸讳言,汤建人、吴勤的调研感悟来源于省委、省政府在教育扶贫方面所做的大量努力。

  “三大工程”、“三个全覆盖”、构建职业农民教育网络……近年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教育扶贫工作,打出了顶层设计部署、多方综合施策、聚焦精准发力等一系列教育脱贫“组合拳”,有力地改善了贫困地区办学条件、促进了城乡教育公平、推动了贫困地区脱贫致富。但要确保2020年全省如期完成脱贫攻坚任务,教育扶贫工作任重道远。

   守住底线:让孩子不因贫困失学

  “这仅仅是一个最初步的目标

  “把贫困地区孩子培养出来,这才是根本的扶贫之策。”近年来,我省始终把贫困家庭的孩子上得起学、上得好学、不因贫困失学作为教育精准扶贫的关键,加大投入、落实政策、兜住底线,实现了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资助全覆盖、罗霄山脉集中连片特困区和扶贫开发区学生营养餐全覆盖、农村留守儿童关爱全覆盖,有力促进了城乡教育公平。省教育厅副厅长肖志华介绍情况时说,目前省教育厅正在研发建档立卡贫困学生电子档案信息系统,全面、准确掌握各个教育阶段建档立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信息,并对扶贫对象享受的资助情况进行全程跟踪,确保应扶尽扶,该补则补。

  “这仅仅是一个最初步的目标”,汤建人的一句话让与会人员清醒地认识到,如何在保证贫困学生入学、不断提升贫困地区学校硬件设施的同时,让贫困孩子享受优质的教育资源,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打铁还需自身硬”,乡村优质教育普及的关键在于一只稳定的、有质量的教师队伍。“下不去”“留不住”“教不好”“长不高”,吴勤通过这四个关键词,直指当前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所面临的现实困难。她认为,应持续加大乡村教师待遇的扶持力度,将现有的“缩小城乡师资水平差距”向“乡村师资水平高于城市师资水平”转变,逐步形成“越是基层,地位待遇越高”的激励机制,“越是艰苦,职称晋升越快”的提升机制,以及“越是坚持,后顾之忧越少”的保障机制,积极鼓励青年教师扎根乡村地区助力教育脱贫工作,才能为贫困地区培养一支留得下的教师队伍。

  由于家庭教育和监管的缺失,对于特殊的困难群体——留守儿童的教育更是不能松懈,“我省探索的留守儿童协同育人模式还缺乏顶层设计、经费保障、专职人员,看护工作存在真空地带等问题。”针对这些困难,省政协委员、南昌市西湖区教育体育局副局长余丛晖建议通过建立政府主导的协同育人长效机制,成立未成年人社会保护服务中心,设立留守儿童关爱保护专项资金,组建一支专兼结合的协同育人队伍,建设一批留守儿童“阳光家园”,完善协同育人政策法规等措施,合力保障留守儿童身心健康发展。

   明确目标:提升贫困“造血机能

  “边学、边干、边受益

  贫困地区实现脱贫致富,要“输血”,更要主动“造血”。委员们认为,职业教育在这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贫困学生通过职业教育学到安身立命的本领,从而带动一个家庭的脱贫。

  精准识别出贫困家庭适龄入学子女和大龄学历教育劳动力,以及识别出贫困家庭中有意愿参加技能培训的劳动者,是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前提。省政协委员、教科文卫体委原专职副主任陈坚发现,目前在精准扶贫建档立卡贫困户中,没有深入精准到这一点。他建议发扬习近平总书记倡导的“绣花精神”,在扶贫系统与教育系统扶贫档案中,专门建立贫困家庭职业教育档案,将3-5年预计要接受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的对象识别出来,建立档案,为下一步分类施策提供依据。

  “农村的‘文盲’还没有消灭,‘农盲’又出现了”,省政协常委、民进省委会专职副主委欧阳剑雄一句看似玩笑的话,却道出了当前农村“谁来种地”“如何种好地”的现实困境。欧阳剑雄认为,现代农业发展关键在人,要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完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体系,建立新型职业农民创业支持体系,推动贫困地区现代农业发展。

  省政协常委、江西科技师范大学校长左和平介绍了东乡区在创建国家级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示范县的过程中,“职业教育+”和“+职业教育+”的产教融合发展思路。他建议总结推广东乡区的经验,建立“职业院校+企业+农户”的扶贫模式,职业院校和企业联合,在企业设立实训基地和培训教师,对具有劳动能力的贫困家庭成员、企业职工以及与企业有业务联系的农户进行技能培训,使他们实现就业脱贫,技能致富;企业在与职业院校深度合作的基础上,为农村劳动力特别是贫困户提供“边学、边干、边受益”的平台,也通过职业培训提高生产技术和开发人力资源,获得新的利润增长点,最终使得贫困户和企业长期受益,脱贫攻坚与全面小康两步并作一步走。

   前进方向:形成人才智力支撑

  “实现赣籍人才回赣、赣人兴赣

  高校毕业生是宝贵的人才资源和现代化建设的生力军。今年1月,省财政厅、省教育厅制定了《江西省高等学校毕业生学费和国家助学贷款代偿暂行办法》,对吸引高校人才到我省贫困地区就业,发挥高校人才对我省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智力支持作用,打赢脱贫攻坚战,都具有重要意义。但省政协常委、赣州市政协副主席蓝赟在调研中发现,我省出台的高校毕业生学费和国家助学贷款代偿办法,与国家和云南、广西、福建等地有关政策相比,政策享受对象更少、代偿周期更长、政策覆盖面更窄。他建议进一步完善我省高校毕业生学费和国家助学贷款代偿政策,将政策享受对象扩大到所有本专科(含高职)应届毕业生;代偿时间缩短为3年,每年代偿学费或国家助学贷款总额的1/3;范围扩大到全省有省级贫困村的乡镇和贫困县的国有控股企业,为我省提供源源不断的高层次人才,实现赣籍人才回赣、赣人兴赣。

  “各高校都在承担着教育扶贫任务,但存在教育扶贫同质化、功利化、盲目化的现象”,省政协委员、赣南师范大学白塔校区管理办公室主任赖昭胜从事了多年的高等教育工作,他认为高校优势发挥不足已经成为制约高校扶贫服务能力的主要瓶颈。他建议发挥高校学科专业优势,提高扶贫培训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积极与地方对接,发挥高校科技资源优势,加大科技扶贫工作力度;拓宽教育脱贫通道,突出特色帮扶,带动地方经济发展。

  2个多小时的时间,圆桌前的建言不止,委员们都格外珍惜发言机会,力求全面深刻反映目前教育扶贫面临的困难和问题。省政府副省长李利指出,省政府将组织省教育厅、省扶贫移民办、省人社厅等有关部门认真研究委员建议,全面梳理、充分吸纳,全力打好我省教育扶贫攻坚战,助力富裕美丽幸福江西建设。

让协商文化飞入寻常百姓家
  “培育‘赣事’好商量品牌,在共同思想政治基础上,政协新闻网
解决烦心事 笑迎高铁来
● 本报记者 熊灵 通讯员 曾志明 谢建春 政协新闻网
姚增科在宜春市看望慰问抗战老战士老同志
  本报讯 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政协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