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制日报:不妨对地铁票价实行阶梯式调整

20.12.2013  16:28

和阶梯水价“用的越多、价格越贵”相比,轨道交通是反向优惠,即乘坐距离越短,票价越高;乘坐距离越长,票价越低

地铁“差别化”票价方案正在酝酿中。北京市交通委举行的例行发布会上,市交通委运输局副局长马伯夷透露,目前有四个方案都在考虑之中,包括“仅高峰期涨价”、“普遍调价”、“按里程分段计价”以及“有涨有降”等方案(12月19日《北京晨报》)。

在总水平立足于“”的前提下,市政府还要考虑结构性调整的诸多因素,比如,要考虑轨道交通的公益性定位,要考虑如何让地面公交能够分担轨道交通客流,要考虑政府与市民各自承担的比重,要考虑通勤成本在市民收入中所占到的比率,要考虑到包括地铁、地面公交等整个公共交通架构的调整等。

因此,综合上述调整诉求来看,四个方案中,普遍提价,起不到结构调整的作用,不必考虑;而仅在高峰时段提价,又如同铁路的春运提价,人们该坐还是要坐,起不到客流调节作用,社会效益有限;按里程计价,对短途客无法遏制,“让地面公交分担轨道交通客流”的作用也就显现不出来;而高峰时提价、平峰时降价的“有升有降”也有难度,因为总水平立足于涨,如果平峰时再降价,高峰时的票价就要比平峰时高得太多了,这对依赖地铁上班的人群来说,压力太大。

那么,有没有一个既简单易行,又基本满足结构调整要求的办法呢?我觉得还是有的,那就是对地铁票价实行阶梯式调整。和阶梯水价“用的越多、价格越贵”相比,轨道交通是反向优惠,即乘坐距离越短,票价越高;乘坐距离越长,票价越低。

这样的调整,一可利用价格手段,迫使人们在短途出行时放弃轨道交通,能起到地面公交分担轨道交通客流的作用,使地铁、地面交通的整体架构朝着相互补充的合理化方向发展;二是在一定程度上,可解决那些居住于城市外围、又要靠地铁上下班的人出行成本补贴难题。因为路途较远者,票价涨幅有限,也就不用考虑动用政策性补贴了。

如果再精细一些,还可以推出“时段+阶梯票价”。即把高峰时段,纳入更高一个档次的阶梯计价系列。当然,这个思路的挑战,主要在于精算环节——远与近的概念如何确定?阶梯设置多大、需要怎样的陡缓角度才合理?既是一个理念问题,也是一个很高的技术问题。


官方微信

人民微博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