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其做个“外漂族” 不如当名“返乡客”
近日,《2014年江西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和农民工监测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出炉。据悉,去年,我省农村在外从业劳动力达822.4万人,其人均月收入2830.8元,比上年增加399.6元,增长16.4%。
相关调查表明,2014年省内从业的外出农民工增长速度和人数都远快于省外,并且回家乡发展的意愿也较为普遍。据对外出省外的农民工调查显示,66.5%的被调查者愿意返回省内从业。
去年返乡17.2万人,就地就近就业升温
来自国家统计局江西调查总队的《报告》显示,2014年末,全省农村在外从业劳动力达822.4万人,比上年增加32.9万人,增长4.2%。其中,外出在省内从业的劳动力268.9万人,同比增加20.1万人,增长8.1%,占总量的32.7%,比上年提高1.2个百分点;在省外从业的劳动力553.5万人,同比增加12.8万人,增长2.4%,占总量的67.3%。
据统计,去年我省农村在外从业劳动力人均月收入水平2830.8元,比上年增加399.6元,增长16.4%。从省内外看,外出在省内从业的月收入水平为2655.2元,增加362.5元,增长15.8%。外出在省外从业的月收入水平为2912.8元,增加420.9元,增长16.9%。从业人数多的制造业、建筑业、居民服务修理和其服务业的人均月收入水平分别为2721.1元、3072.2元、2665.4元。
去年,我省农村外出从业劳动力共计返乡17.2万人,占全年外出从业劳动力总数的2.0%。查显示,就今后的打算,81%的返乡劳动力打算从事本地非农自营或务工活动,不再继续外出。 回乡就业成农民工“高性价比”选择
按全国统一的农民工统计口径,2014年我省农民工(指本地非农从业和外出从业6个月及以上的农村劳动力)总量达1048.8万人,其中,外出农民工778万人,本地农民工270.8万人。外出农民工中,在省内从业的增加人数比省外的增加数多20余万。在省内从业的农民工为232.8万人,比上年增加29.4万人,增长14.5%,占总数的29.9%,比重比上年上升2.6个百分点。外出省外的农民工为545.2万人,同比增加4万人,增长0.7%,占总量的70.1%。
调查表明,2014年省内从业的外出农民工增长速度和人数都远快于省外,并且回家乡发展的意愿也较为普遍。据对外出省外的农民工调查显示,66.5%的被调查者愿意返回省内从业。其中,家庭原因是他们首要考虑的因素,比重最高,占愿意返回省内从业人数的56.3%;其次是近年来省内外收入差距缩小,考虑此项因素的比例达到了22.9%。
据悉,外出省内的农民工工资水平与外出省外的比例由2013年的1∶1.09缩小到1∶1.08。此外,省外生活成本高,外出省内的人均生活消费支出占实际得到收入的29.6%,外出省外的占32.6%,省内外差距达3个百分点。
对此,有关专家表示,走南闯北的农民工在精打细算了经济账、家庭账、生活账后,更多人将回家乡就业作为一个“高性价比”的选择。因此今后政府部门为农民工服务的重点要改变,应由过去主要为异地流动就业服务转为围绕异地流动就业、就地就近就业、返乡创业这三方面服务为主。
新生代农民工期望值高
《报告》指出,从外出农民工工作地域来看,长三角和珠三角依然是我省农民工外出从业集中地区。广东、浙江、福建、上海和江苏5个沿海省市吸纳了我省近500万外出农民工,占省外农民工总数的91.2%,比重较上年下降0.9个百分点。在重点监测的12个大中城市中,东莞、深圳市、广州市、温州市、杭州市和上海市区吸纳了我省近200万外出农民工,分别为57.5万人、43.3万人、37万人、32.6万人和21.8万人。
从外出农民工从事的主要行业看,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建筑业的农民工月均收入分别为3365.5元、3137.4元和3064.3元,居各行业前三位。收入较低的是制造业、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的农民工,月均收入分别为2739.8元和2702.8元。
《报告》分析认为,作为占农民工数量半壁江山的新生代力量,我省80后、90后农民工数量继续增长,相比老一代农民工而言,他们受教育程度较高,高中文化程度的占18.2%,大专及以上的占14.0%,比老一代农民工相比分别高出6.1个和14个百分点。他们中的大部分都没有从事过任何农业生产劳动,更愿意外出就业,向往在大中城市工作,赚来的钱更倾向于就地消费,寄回带回老家的现金少于老一代农民工。新生代农民工住在工地工棚的很少,而住房租金是他们月均消费的重要开支。
从行业上来看,新生代农民工从事制造业人数最多,从事批发和零售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的人数增长较快,从事建筑业的比重远少于老一代农民工。对此,业内人士表示,这些特点反映出了新生代农民工在收入报酬、健康安全、职业发展、公共服务、社交归属等方面有更高的需求。在新生代农民工较高心理预期和企业较大生产经营成本压力下,招工难与稳工难的问题更加突出。企业所能提供的待遇与他们的期望存在一定的差距,而另一方面,他们的能力与企业的要求也存在距离。这不仅对企业用工造成影响,同时农民工自身也因工作变动频繁、收入预期高,从而导致就业缺乏稳定性。
江西日报记者 万仁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