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信华集团董事局主席王华林

12.12.2013  13:58

在不断改革和创新中前进

  20年风雨兼程,20年春华秋实。从1993年一路走来的信华集团已成为赣北大地一颗耀眼的明珠。在信华集团成立20周年之际,董事局主席王华林50岁生日前一天的12月8日,九江电视台记者对王华林作了专题采访。

  记者:王总:信华集团是九江市民营企业和非公经济的龙头企业,也是在江西乃至全国很有影响的品牌企业,我们对信华集团和您十分敬仰。今年是信华集团成立20周年,而明天也恰好是您的生日,请问您,此时此刻您有什么感想?

  王华林:20年弹指一挥间,之初创业好像昨天的事一样。20年来,我们有成功的喜悦,也有挫折的苦楚,值得欣喜的是信华这条船经受住了大风大浪的考验,在大浪淘沙的竞争中,迎来了一遍光明。信华集团从当时的几个人的小企业发展至今2000多人的集团企业,事业越做越大。我们之所以有今天的辉煌,得益于信华团队的共同努力,更得益于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一棵小树,如果没有肥沃的土壤,就很难茁壮成长,信华集团就是在九江这片沃土上成长起来的一棵大树,因此,我始终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始终把责任二字放在首位,尽力把慈善事业做好。这些年,信华集团为公益慈善事业捐款累计5000多万元。今年在经济环境不是很景气的情况下,我依然在我的母校一中投入1000万元建设了一座教学楼。尽自己的能力行善积德、回报社会是我最大的快乐。这是我的第一点感想。明天是我的50岁生日,50是知天命之年,意味着思想更成熟,经验更丰富。我老是这么说,我王华林在前进中犯过错误,但我会改正错误继续前进。人生是有限的,而企业发展是无限的,也许再过20年,我就做不动了,但我的企业一定会更加强盛。我想做的事情很多,我的愿望就是把信华打造成百年老店,因为这是我的一份社会责任。一个有责任感的企业家做企业,更多的是把它当作一份事业,当作一种追求,当作一份造福社会的责任。这是我的第二点感想。第三点感想:是“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做企业也好,做人也好,越有成就越要低调,低调做事,低调做人,多学习,多借鉴,多兼容,把企业和个人融入和谐协调的大环境中。

  记者:民营企业的兴起和发展已有30年多了,有的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倒下了,有的停滞不前,为什么信华能一路高歌?您认为信华的快速发展有哪些基本经验?

  王华林:要说经验,我认为只有两个字:“创新”。当今时代是一个创新的时代,信华集团从最初的信华装饰有限公司到信华房地产综合开发公司,再到信华集团,一步步跨越,都得益于不断创新。特别是从2010年开始,信华集团提出了“二次创业”的战略构想,切实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一是引进人才。我们从全国各地引进了一批包括人力资源管理、酒店管理、房地产开发经营等方面的高端职业经理人,他们在企业改革和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这次改革中,我的儿子王亮也参与了进来,他是信华开发集团的董事长,我发现他是一个人才,而且非常优秀。他参与进来后,我发现自己轻松多了。我最大的成功是把孩子教育好了,他不像什么富二代,他是一个名符其实的创业者,他的理念、他的思想更与时俱进,更具有创造精神。一是创新机制。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引导民营企业从传统型企业走向现代企业,我们信华的改革最复杂的是转变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这两年我们下了功夫,真正建立和完善了适应市场经济的现代企业制度和管理体系,使企业走上了制度化、科学化、规范化的轨道。二是扩张品牌。坚持走高端精品之路,走绿色建筑之路,走科技创新之路,走强强联合之路,“信华就是品牌”得到百姓的认同,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创造最好的人居环境并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这是我的目标与追求。三是转型升级。信华在不断升级、改造、创新房地产主业的同时,还不断延伸产业链,壮大发展现代服务业、金融业和文化产业。目前江西省还没有希尔顿酒店,11月28日,我们与国际品牌酒店管理企业希尔顿签约,强强联合打造九江希尔顿逸林酒店和庐山希尔顿渡假酒店,我们选择国际品牌就是要做百年老店,为以后的发展打好平台。总之,形势在发展,时代在前进,企业也必须不断革新和改造,这样才有竞争力,才能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记者:王总,您在九江市是一个传奇人物,除了在经商方面有突出的才能之外,您的业余生活也丰富多彩,还特别爱好绘画,并有很高的艺术造诣是吗?

  王华林:艺术造诣谈不上,不过我确实喜欢画画,我以前的梦想是当一个画家。我有一个专门画室,一有空就到画室作画。我爱爬山赏竹,更爱画竹,这与我个人性格与爱好有关,因为我喜欢竹的品格,它不仅让人感受到强劲的活力,而且让人体会到清风雅致的品质,我画竹旨在崇尚竹的精神:钢骨虚心,宁静淡泊,坚韧不拔,傲然直立。

赣州首开粤港澳大湾区蔬菜直通车
  (记者钟金平 实习生邓竹青)7月1日9时30分,上饶之窗
江西今年建设设施蔬菜35万亩
  宁都讯(记者梁健、钟金平 实习生邓竹青)7月1上饶之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