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眼光,国际“范”
江西日报记者 肖苏萍
近日,记者在南昌高新区采访,感触最深的是,在很多企业都能看到智能化机器人正在有序操作。企业负责人介绍说,这是具有国际顶尖水平的智能化机器人,核心是它的“眼睛”,能迅速捕捉信息,传递至“大脑”后经云计算作出判断,指挥“手臂”精准操作。
智能化机器人在南昌工业企业的广泛运用,标志着南昌新型工业化进程已经由3.0版的自动化迈入4.0版的智能化时期。
南昌打造带动全省发展的核心增长极,实现“产业强起来”的目标,不仅需要越来越多的国际顶尖级的智能化机器人,更需要具备世界的眼光,引进前沿产业和尖端技术,使“南昌制造”具有更多的“国际范”。南昌市委、市政府的主要负责人如是说。
尤其是,南昌列入“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城市,更为南昌市在“产业强起来”的过程中,主动与国际新兴产业接轨,拓展国际大市场打开了新的通道。
国际大并购,先人一步,南昌抢到了世界节能照明产业先导权
曾几何时,“南昌制造”创造了多个全国第一,并成为全国重要制造业基地之一。然而,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一个个发展机遇与南昌擦肩而过,仅在中部地区,“南昌制造”面临“塌陷之殇”。
面对新的发展机遇期,“产业强起来”的命题摆在了南昌市面前。市委、市政府清醒地认识到,产业强,则城市兴、百姓富;有什么样的眼光,就有什么样的境界。南昌的眼光聚焦在国际市场。
今年3月30日,全球LED业界聚焦南昌。这一天,由南昌晶能光电大股东金沙江创投、南昌工业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等中资、外资共同促成的财团,成功收购荷兰皇家飞利浦公司旗下Lumileds80.1%的股份。整个并购交易价值约33亿美元,交易还包括飞利浦公司将转移1300余项有关LED生产与汽车照明的专利和汽车照明“飞利浦”品牌20年使用权。
这是南昌从政府层面支持企业组团首次在新兴产业发展中参与“国际并购”,且完胜收官。
目前,全球LED产业有三条核心技术路线,其中晶能光电采用的硅衬底技术榜上有名,且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已经形成核心竞争优势,仅南昌就有12家相关企业,其中有3家上市公司,覆盖了外延、芯片、封装、应用的硅衬底全产业链。此次成功并购,南昌将拥有全球LED产业三条核心技术路线的其中两条,把世界节能照明产业的先导权牢牢抓在手中。据专家分析,预计到2020年,全球LED产业的市场份额将达到1000亿美元,南昌将至少获得40%的市场份额。
{{正文分页}}
国际大合作,“南昌制造”主动走出国门,引进与输出有机融合
由于历史原因,南昌工业企业长期处于小而散、全而弱的境地,主导产业及新兴产业强不起来,缺乏核心竞争力。
如何破解这一难题?南昌市经过长期的摸索与实践,找到了突破口:放眼国际国内两大市场,整合资产资源两大优势,扩大开放开展合作共赢,转型升级谋求更快发展。
今年上半年,江铃汽车集团多款新车以“国际范”的面孔上市,引起强烈反响,最终以自主知识产权站稳脚跟。这家有70多年历史的老牌企业,以国际视野,开展国际合作,先后与8家世界500强企业、10家国内优强企业开展资本、技术合作,销售收入从100亿元跃升到超500亿元,进入中国企业500强、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
南昌开展国际大合作,不仅具有大手笔,而且探索出多种有效形式,实现“南昌制造”升级为“南昌创造”,引进与输出有机融合的华丽转身。
2009年1月,欧菲光公司在南昌经开区正式投产,去年实现销售收入近200亿元,今年上半年,销售仍然强劲。这是一家面对国际国内两大市场的高科技企业,其手机和电脑触摸屏生产量稳居全球第一。企业实现“蛙跳式”增长,主要得益于资本、技术、市场的国际化,并形成了强大的研发实力。企业研发团队拥有2000多人,分布在世界各地,同时,承建了一个国家重点实验室,两个省级工程中心。截至2014年12月,企业共申请国内专利1400多件、国内授权总计802件;海外申请共计665件、海外授权总计171件。
国际大平台,产业集聚,抱团发展,开发区塑造“国际范”
南昌实现“产业强起来”,不仅要有世界眼光,还必须搭建国际大平台,让企业之树产业之林枝繁叶茂,实现优势产业集群发展,提高综合竞争力。
南昌有高新、经开、小蓝三个国家级开发区,不仅承载着全省80%左右的高新技术产业,更是“南昌制造”走向世界的国际大平台。目前,高新区拥有各类企业近3000家,总部在高新区的上市公司22家,世界500强投资企业14家。去年,园区主营业务收入1103.7亿元,成为全省唯一的“千亿园区”。同时,在全省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中,高新区已经形成了航空、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服务外包、新材料等产业集群,对园区经济贡献率突破60%。
小蓝经济开发区的晋升速度,全国少见。2002年,南昌县成立小蓝经济开发区,4年后晋升为省级,6年后晋升为国家级。年轻的“国家队”并不甘示弱,9家世界500强企业集聚着汽车及零部件、食品饮料、电机电器、医药医器、轻纺服装五大产业群。开发区今年的目标是实现工业总产值、主营业务收入双双突破1000亿元,税收突破60亿元,成为南昌冲向国际大市场的新跳板。
在昌九一体化进程中,南昌市2014年6月率先发力,擂响了打造临空经济区的战鼓。该区以资本运作为纽带,发起成立了产业投资基金、城镇化建设基金,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招商同步进行,仅过去一年时间,临空经济区3平方公里的起步区已经成为境内外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商的福地。首批10余家落户企业均为有财团背景的电子信息产业,仅海派手机项目投资就达60亿元,形成6000万台智能手机产能。今年4月,10条手机生产线已经进场安装调试将陆续投产,达产达标后预计年收入将突破180亿元。
临空经济区从“零”开始起飞了,将满载着具有“国际范”的“南昌制造”飞向世界各地。
{{正文分页}}
国际大合作,“南昌制造”主动走出国门,引进与输出有机融合
由于历史原因,南昌工业企业长期处于小而散、全而弱的境地,主导产业及新兴产业强不起来,缺乏核心竞争力。
如何破解这一难题?南昌市经过长期的摸索与实践,找到了突破口:放眼国际国内两大市场,整合资产资源两大优势,扩大开放开展合作共赢,转型升级谋求更快发展。
今年上半年,江铃汽车集团多款新车以“国际范”的面孔上市,引起强烈反响,最终以自主知识产权站稳脚跟。这家有70多年历史的老牌企业,以国际视野,开展国际合作,先后与8家世界500强企业、10家国内优强企业开展资本、技术合作,销售收入从100亿元跃升到超500亿元,进入中国企业500强、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
南昌开展国际大合作,不仅具有大手笔,而且探索出多种有效形式,实现“南昌制造”升级为“南昌创造”,引进与输出有机融合的华丽转身。
2009年1月,欧菲光公司在南昌经开区正式投产,去年实现销售收入近200亿元,今年上半年,销售仍然强劲。这是一家面对国际国内两大市场的高科技企业,其手机和电脑触摸屏生产量稳居全球第一。企业实现“蛙跳式”增长,主要得益于资本、技术、市场的国际化,并形成了强大的研发实力。企业研发团队拥有2000多人,分布在世界各地,同时,承建了一个国家重点实验室,两个省级工程中心。截至2014年12月,企业共申请国内专利1400多件、国内授权总计802件;海外申请共计665件、海外授权总计171件。
国际大平台,产业集聚,抱团发展,开发区塑造“国际范”
南昌实现“产业强起来”,不仅要有世界眼光,还必须搭建国际大平台,让企业之树产业之林枝繁叶茂,实现优势产业集群发展,提高综合竞争力。
南昌有高新、经开、小蓝三个国家级开发区,不仅承载着全省80%左右的高新技术产业,更是“南昌制造”走向世界的国际大平台。目前,高新区拥有各类企业近3000家,总部在高新区的上市公司22家,世界500强投资企业14家。去年,园区主营业务收入1103.7亿元,成为全省唯一的“千亿园区”。同时,在全省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中,高新区已经形成了航空、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服务外包、新材料等产业集群,对园区经济贡献率突破60%。
小蓝经济开发区的晋升速度,全国少见。2002年,南昌县成立小蓝经济开发区,4年后晋升为省级,6年后晋升为国家级。年轻的“国家队”并不甘示弱,9家世界500强企业集聚着汽车及零部件、食品饮料、电机电器、医药医器、轻纺服装五大产业群。开发区今年的目标是实现工业总产值、主营业务收入双双突破1000亿元,税收突破60亿元,成为南昌冲向国际大市场的新跳板。
在昌九一体化进程中,南昌市2014年6月率先发力,擂响了打造临空经济区的战鼓。该区以资本运作为纽带,发起成立了产业投资基金、城镇化建设基金,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招商同步进行,仅过去一年时间,临空经济区3平方公里的起步区已经成为境内外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商的福地。首批10余家落户企业均为有财团背景的电子信息产业,仅海派手机项目投资就达60亿元,形成6000万台智能手机产能。今年4月,10条手机生产线已经进场安装调试将陆续投产,达产达标后预计年收入将突破180亿元。
临空经济区从“零”开始起飞了,将满载着具有“国际范”的“南昌制造”飞向世界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