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江南都市报:《东华理工大学毕业生——“下得去、留得住、用得着”》

29.06.2014  23:48

      编者按: 6月28日——7月2日,我省高考生将集中填报志愿。在江南都市报6月27日推出的高招特刊《我的大学》中,校党委书记徐跃进等省内多所知名大学校长、书记为准大学生送上寄语。记者廖济堂撰写的《以行业所需的专业能力培养为核心,东华理工大学毕业生——“下得去、留得住、用得着”,不少专业大三学生未毕业就已被提前“预定”》,从“人才培养”、“就业畅通”、“创业文化”、“温馨承诺”四个方面展示了我校在人才培养和大学生就业方面取得的成就。现将文章内容刊发如下:

      作为江西省人民政府与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国土资源部、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共建的一所具有地学和核科学特色,以理工为主,经、管、文、法、教、艺兼备的多科性大学。
      东华理工大学始终坚持面向国防科技工业,面向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培养了10多万“下得去、留得住、用得着”的具有在艰苦条件下开拓创业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
      6月26日,东华理工大学相关负责人接受记者采访时,详细介绍了该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并希望每一名新生经过四年的锤炼后,能成为让自己骄傲的人。

      人才培养:
      以行业所需的专业能力培养为核心
      东华理工大学是中国第一所核军工高校,为我国培养了数以万计的核军工人才。那么,作为一所有着深厚行业背景的高校,东华理工大学在高等教育改革中如何寻找新的发展模式?
      东华理工大学副校长李德平表示,东华理工依托原有优势学科专业,增设一批能满足地方社会经济文化建设需求新的学科,建立了新的科研平台,找到了人才培养“两个服务面向”的最佳结合点,走出了一条特色发展新路。
      “我们坚持‘两个服务面向’即面向国防科技工业,面向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在保持服务国防工业的基础上,不断拓宽专业面向,在原有国防专业基础上,增设若干新的专业,使其不仅较好地服务于军工行业,而且增强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能力。
      在鄱阳湖畔,有一个东华理工投资千万元为国防生打造的水上实习基地。学校建造的水域科学考察船——东华理工2781号是江西省首家由高校建设的科考船,科考船不仅服务于学校的教学与科研,也将密切结合江西省环鄱阳湖经济生态区建设规划,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的技术攻关与应用研究,特别是为培养高素质的海洋测绘人才搭建了平台。
      近年来,东华理工大学依托省部共建模式,强化学科特色和学科优势,发展新的学科增长点,树立全面发展、主动服务国家和地方战略要求、主动服务行业企业需求的多样化人才培养观念,拓宽了博士生、研究生培养领域。在本科生培养上,以培养行业所需的专业能力为核心,以“3+1”基本培养模式,优化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进一步完善校企合作培养机制,探索省、部(行业)共建模式,构建产学研结合的人才培养机制。
      东华理工大学副校长李德平表示,学校从市场需求出发,部分本科专业采取校内培养和企业联合培养模式,即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分为校内学习和企业学习两部分。本科生学制4年,采用“3+1”模式,即:3年在校学习,累计1年时间在企业学习和做毕业设计。
      “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拓展了学生的实习、就业的空间。”李德平介绍,目前该校与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中国核工业建设集团公司、中国广东核电集团公司等30余家大、中型行业企业签订了联合办学、人才培养与科技合作框架协议,启动了全面校企合作。

      就业畅通:
      不少专业学生未毕业已被“预订
      在大学生就业难,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情况下,东华理工大学却时不时出现包括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中国核工业建设集团公司等大型用人单位到学校来“预订”毕业生的“好事”。
      在毕业生就业评估中,用人单位评价东华理工大学的毕业生能吃苦耐劳,动手能力强,专业知识扎实,是“留得住、下得去、用得着”的高素质人才……这些都是东华理工大学几十年如一日注重人才培养质量的结果。
      该校副校长李德平介绍,学校特别注重建设教学和生产实习基地,以锻炼学生在野外、在实验室的工作能力。现已建立了浙江江山、广东仁化等80多个教学生产实习基地,通过订单式培养,向当地用人单位输送合格人才, 是省内高校毕业生在广东、上海、北京等地就业人数最多的院校之一。学校还构建有效的实验室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实验开出率95%以上,其中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课程比例已达到75%。
      学校还积极开展联合培养工作,加强同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中国核工业建设集团公司及各省核工业地质局、地矿局等多家用人单位的联系,全面开展联合培养工作,签订人才培养协议。
      国际原子能机构核查专家、中方代表郭冬发,中国科学院院士龚健雅,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陈焕文,中国大唐发电集团副总经理王森,俄罗斯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孙占学、郭福生……一大群优秀毕业生从这里走出,大大增强了东华理工大学的知名度,吸引了众多用人单位自主来到学校选聘人才。
      由于人才培养质量受到社会和就业单位高度认可,该校“资源勘查工程、核工程与核技术”等国防军工专业的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达到90%。“通过毕业生跟踪服务调研可以看到,在许多核工业系统单位,不少领导班子成员及技术骨干都是我们学校毕业的。现在有些专业的学生还在读大三,但已经有用人单位来招聘了。” 李德平说。

      创业文化:
      帮助学生规划职业生涯、开拓创业
      除了就业“出口旺”,东华理工大学更积极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创业,学校成立了专门的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建立了大学生创业孵化园,帮助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对学生从事科研、创业进行支持。
      王显裕是东华理工大学软件工程专业毕业生,也是走出偏僻老家山村的第一个软件工程师。毕业后,他放弃了深圳软件工程师的工作,回到万安县老家农村发展养殖业,从养竹老鼠到养猪、养鹅、兴办小型饲料厂,初步形成综合养殖规模,年销售收入超过了200万元。
      “王显裕在校学习很刻苦,每天早上6点,他就起床读书和自习。”同宿舍的同学饶明华介绍,“在校期间的他学习成绩很好,虽然平时话不太多,但待人真诚,班上同学间关系也很融洽。王显裕所在软件学院是江西省首批软件学院(二本),并实行“专业教育学分制、素质教育学苑式、产学研一体化”的办学和教育模式。
      时隔数年,王显裕这样回忆自己大学生活:“周密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让我懂得大学不能虚度光阴,缤纷的社团和多彩的活动将我的生活安排得没有空缺,老师的谆谆教诲和同学热情帮助也让我‘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温馨承诺:
      考生总分高于重点线可任选专业一次
      “我是理科考生,今年高考成绩刚超二本线3分,报考东华理工大学有机会录取吗?”、“我超过二本线21分,报考东华理工大学可以选专业吗?”、“东华理工大学是否允许学生提前毕业?”……高考填报志愿前,不少考生咨询东华理工大学招生人员。
      记者了解到,针对2014年高考考生,东华理工大学承诺,该校录取的第一志愿二本批次考生,总分高于生源省(市、区)重点线,入学报到时,可任选专业一次(挑选专业按学籍管理规定进行);第一志愿报考东华理工大学的江西籍考生,总分高于学校同批次投档线20分以上,确保第一专业录取;对于投档至学校的江西考生,身体体检合格,符合录取条件且专业志愿服从调剂,学校承诺不退档;对于所有专业志愿无法满足、专业志愿服从调剂且符合录取条件的江西考生,学校将征求考生意见,调整录取到相关专业。
      为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独立性,更好地因材施教,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调动学生参与科研的积极性,东华理工大学实行学分制教学管理制度。学校允许学生按照自己的学习能力和时间,自主安排自己的学习进程。本科四 年制学生,学习质量高、进度快的学生可在3年内完成学业。
      除必修课程之外,学校还为学生提供丰富的选修课程,学生可选修本专业之外另一个专业的核心课程,修满规定学分后,学校发给相应专业的辅修专业证书。
      值得一提的是,为了帮助志愿考研的学生圆梦,东华理工大学专门办了校内考研辅导班,开设考研学习专用教室,让学生在最舒适的环境中安心备考。学校考取硕士研究生的比例逐年提高,部分专业的应届毕业生考取率已近86%。
      该校副校长李德平表示,学校不仅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提供一切条件和机会,而且对学生的生活方面也考虑得十分周到,“我们学校食堂通过了ISO9000质量认证,并获全国高校‘百佳食堂’,品种齐全,营养结构科学。”李德平一语双关地说,欢迎来自五湖四海的莘莘学子加入东华理工大学,因为这里总有你的“”。

 

责任编辑:曹捷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