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湖区:以“四有”精神擂响“四区”建设战鼓
作为南昌的中心城区,东湖区历史积淀厚重、地缘禀赋良好。但“盛名之下”也有尴尬:“吃老本”尚可,大发展却很难。今年,东湖区审时度势,重新定位,明确了以“有活力、有干劲、有办法、有担当”的东湖精神,建设“总部经济集聚区、高端商业核心区、南昌文化标志区、城市管理示范区”的工作思路,全力以赴谋求新发展。
“只要我们上下一心、奋力拼搏,什么困难、什么挑战都是‘纸老虎’,都是可以打败的,东湖的未来必将充满希望!”在东湖区委十一届九次全会上,该区主要负责人的一席话再次激发了全区干部“我能、我行、我成功”的自信精神。
眼下,东湖区奋力实现发展升级的战鼓已然擂响。
坚持“点带联动”
以大集聚赢得大裂变
建设总部经济集聚区,是中心城区突破转型困境的不二选择。 “三年旧改完成后,我区改造地块面积将达4500亩,建成后建筑面积可达900万平方米。按国际惯例20%的配比,新建可用于发展总部经济的商务楼宇建筑面积将达180万平方米。”东湖区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未来五年,我们将在楼宇经济上再造一个东湖。”
为让有限发展空间实现无限发展,东湖区将把滕王阁至青山湖西岸沿江一线,打造成江西(南昌)总部经济带,重点打造央央春天、华远和平里、财富广场、西格玛等总部楼宇,争取每年挖掘提升10万平方米的存量楼宇,同时依托先发优势,重点发展六大产业总部,即新型金融业、电子商务业、专业服务业、房(商业)地产业、区域性企业总部及商贸服务业,争取今后五年每年培植1栋税收“亿元楼宇”、10栋税收“千万元楼宇”。
围绕“商业有根”的理念,东湖区力争未来3至5年形成“两圈三带一轴”的高端商业核心区,通过充分释放地铁中山西路站、八一馆站、八一广场站等站点的人流、物流、商机集聚效应,打造集商业、餐饮、娱乐、传媒、物流等业态于一体的综合地铁商业轴。
推进滕王阁东扩及百花洲——佑民寺地块改造;以樟树林文化产业园为龙头,做大南昌瓷板画等特色文化产业项目;打造胜利路民国风情街……本着“内挖、外拓、护旧、创新”原则,东湖区还将大力推进“双核一园五街区”的建设,力争构建南昌文化标志区。
更新与提质并重
以大改造赢得大空间
“要挖掘现有发展空间的存量,就必须在城区改造上动脑筋、下工夫,要通过大征收、大改造为东湖发展提供更好支撑。”基于这一思路,东湖区今年旧城改造强势推进,短短五十多天的时间,七里村、殷家巷社区等地块完成近44万平方米的征迁任务,尤其是殷家巷社区旧改项目,6月5日进场动迁,在短短32天就完成了总任务90%以上,打开了东湖“百姓别棚户、旧城换新颜”的生动局面;“拆违拆临”如火如荼,只用短短50多天,拆出了4万平方米的骄人成绩,“双拆”速度在全市名列前茅。
“我们要围绕‘总部经济、商业街区、民生事业’三个方向,坚持‘多点布局、一线展开、区域集中’的思路,按照每年‘1平方公里、100亿的投入、100万平方米、1000人队伍’的四个‘1’旧改模式,做好征收——改造——保留三篇文章。”东湖区相关负责人表示,该区下一步将按照先易后难、先急后缓的原则,从群众最期盼、产业调整需求最迫切、见效最快的地方入手,重点推进青山湖西岸、下正街电厂、上沙窝、下沙窝、香江家居等地块的改造。
为做到更新与提质、保护与开发并重,该区还将加大传统商业街的改造力度,打造精品特色街区,如环湖“慢生活”明清风格休闲街区等;积极做好历史文化古迹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如打造滕王阁、榕门路唐风宋韵风情街区等,通过特色改造使旧城更美、特色更鲜明。
实现“三网合一”
以大改善赢得大民心
按照“百姓点菜、政府买单”的原则,东湖区上半年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投入资金达到5.45亿元,占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支出的69.6%。在“民生三圈”的基础上又构建了“15分钟健身圈”和“15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在全省率先创建“三位一体”社会工作园地,在全市率先启动被征地农民参加养老保险工作及户籍改革工作……一项项民生工程,让辖区居民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实惠。
下一步,东湖区将以城区环境改善为重点,着力实现“天网”、“地网”、“人网”三网合一,打造城市管理的“智慧东湖”,为居民营造更优美、更有序、更舒适的工作生活环境。“我区将统筹推进城市管理机构改革,将区城管局与行政执法局东湖分局合并,探索推进大城管体系建设。同时,在各街办(管理处)分别组建一支40—60人的城市管理综合执法队伍。”东湖区相关负责人说,该区将打破“大锅饭”,采取激励机制,实行“以奖代补”,实现城市管理效能最大化。
蓝图已经绘就,任务如何落实?“关键要有一流的政治生态保障。”该负责人表示,东湖区将建立完善干部“德能勤绩”的考察评价机制,进一步创新完善督查监督机制,不断激发全区干部奋发有为的豪情、顽强拼搏的干劲,力争早日把东湖的美好蓝图变成现实。
记者 葛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