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经济带”挑战诸多 建设需各方高度认同
“丝绸之路经济带”这一战略构架能否演变成为沿途各国一致的行动,一个名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远景与路径”的报告,试图从第三方的角度作出一个有价值的判断。
作为报告发布方,中国人民大学及它的重阳金融研究院此间主办了“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与未来:12国智库论坛”。中国人民大学校长陈雨露强调,丝绸之路经济带有望成为新全球化时代的经济大动脉,也将成为和平发展的世界体系新重心。
“丝绸之路经济带”是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此前访问哈萨克斯坦于纳扎巴尔耶夫大学作演讲时提出的概念。从地理上分析,丝绸之路连接中国、中亚、中东、欧洲甚至北非,而沿途的30多个国家,其国内生产总值占世界的53%左右,拥有世界总人口的大约70%和世界已探明能源资源的75%左右。
报告指出,几个世纪来,海权沉浮大国兴衰。一端连着中国、一端连着欧洲的中亚地区,缺少出海口使得在全球化演进中步伐相对滞后,而自然资源、土地资源、人力资源储量之丰富,这一劣一优两势将使它在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并发挥重要作用。
丝绸之路经济带面临着诸多的压力与挑战,这主要来自大国战略的再平衡。此前,围绕这一“心脏地带”,美国提出了“新丝绸之路”计划,俄罗斯启动了“欧洲经济一体化”、欧洲推进了主导的合作与援助、哈萨克斯坦等国推动了“丝风”计划,土耳其发起了“现代丝绸之路”计划。
报告分析,目前,丝绸之路地区已经呈现碎片化和重叠化的趋势。双边、多变机制共存,正式、非正式合作并举,覆盖面大和覆盖面小的机制相互重叠,让地区合作的路径变得晦暗不明。而类似挑拨式、误读式的国际舆论与氛围正在阻碍着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也在影响着区域内国家之间的互信。
来自中国、俄罗斯、中亚五国、伊朗、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美国等国40多名智库学者就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与未来发表了不同的观点。资深的丝绸之路研究专家、兰州大学中亚研究所所长杨恕认为,当下中国必须对沿途国家作广泛而深入的了解与沟通,不能仅仅停留于政府间的层面,各种宗教派别与势力更不可忽视。
“国内地方政府竞相主张与丝绸之路经济带相应的区域战略,虽构成了充实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的国内基础,却呈现了争抢项目的不良趋势,一旦形成无序的内部竞争,势必会给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一盘棋带来影响,必须及早警惕。”杨恕告诫。
国际专家认为,丝绸之路经济带应实现共赢共荣、共商共建、共创共进。百位专家学者在近日于乌鲁木齐召开的丝绸之路经济国际研讨会上形成了上述共识。
该研讨会由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办,中国社科院、中国外文局等联合承办。
与会嘉宾通过“丝绸之路:过去、现在和未来”、“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打造互利共赢的利益共同体”两个圆桌会议,进行了对话交流。
与会专家在研讨会上形成三点共识。
一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需要共荣共赢。丝绸之路经济带首先是经济和文化纽带,具有带动经济发展、维护和平稳定、沟通东西文化、促进民心相通等多重功能。它把各方的潜力挖掘出来,把大家的互补性结合起来,把不同国家的利益融汇起来,把不同文明的优秀基因融合起来,推动建立稳定的地区政治环境,促进地区经济合作,带动地区整体发展。
二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需要共商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涵盖众多领域,是一项关联数十亿人口的伟大工程。现在,丝绸之路经济带最需要的是凝聚共识、汇聚智慧、求同存异。中国提出了这一构想,也真诚欢迎各国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不断丰富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内涵,这就需要大家集思广益,共同应对。尤其是在当前的起步阶段,需要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各国的政府、企业、智库、媒体等各方的广泛参与。我们更需要从一些具体的合作项目入手,脚踏实地,稳步前进,解决合作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挑战。
三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需要共创共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虽然面临很多挑战,但它已经具有良好的环境和现实基础,随着中国与欧亚各国联系日益紧密,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在经贸、基础设施、科技、教育、文化等方面的合作已经有了坚实基础,只要我们携手并肩,共同努力,就可以不断克服困难,解决问题,不断取得新的进展。
中国外文局局长周明伟在闭幕式致辞时指出,希望以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为纽带,加强与各国的政策沟通,强化与各国的民心相通,大家携手同行,弘扬丝绸之路精神,共同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在共建中共享,在共荣中共赢。
本次研讨会,共吸引了来自包括中国在内的23个国家的100多位专家、学者、官员、企业家和媒体工作者与会。(记者金炜乌鲁木齐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