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代表委员聚焦楼市四大矛盾

04.03.2014  15:31

  ——两会代表委员聚焦楼市四大矛盾

新华网北京3月3日电 2014年初,一路高歌猛进的全国楼市突然出现“分水岭”,一线房价高烧不退与三四线房价松动分化加剧、土地市场火爆不减与楼市疲态渐显并存。

有关房价下一步走势的争议,从未像现在这样激烈。在楼市信号如此错综复杂的表象中,房价下一步走势如何?调控政策会否区别对待?“新华视点”记者采访了两会代表委员和知名学者。

矛盾一:一二线热三四线冷,分化是否将加剧?

【数据】岁末年初,江苏、山东、安徽等地的多个三四线城市楼市交易疲软,个别地方成交量甚至“腰斩”,但一线楼市却“高烧不退”。1月份,北京大望京村的 绿地中心 [ 最新消息   价格   户型   点评 ]项目住宅均价超过9万元,当月北京还有两个单价超过6万元的高价房开售。

【解析】全国政协委员迟福林认为,一线楼市高歌猛进,三四线城市却新盘滞销。“一些地方拆迁腾出的地都够开发一二十年了,挤进来的开发商多达几百家,这不是过头了吗?”

全国人大代表辜胜阻说,随着城镇化的发展,资源和人口大量由边缘向中心城市集中,需求和购买力也都从三四线向一二线汇集,随着三四线城市建设过程中“摊大饼”的弊端显现,楼市便越来越呈现明显的分化。

【记者点评】一段时间以来,我国楼盘建设经历了一轮“大跃进”,特别是在一线城市严控楼价地价之时,众多开发商涌向三四线小城市,但本地居民消费能力有限导致大量库存,“后遗症”不断显现。这为我国楼市建设敲响警钟:城镇化不是地产化,楼市发展应“量需而供”。针对房价分化,调控政策应当区别对待,而非“一刀切”。

矛盾二:房价冷地价热,涨势是否在后面?

【数据】国家统计局日前公布数据显示,1月份70个大中城市房价增幅收窄,环比上涨的城市减少,下降的城市增加。与之相比,土地市场却一片火热,京沪深穗四城土地成交均价环比涨125%,创历史单月新高。土地市场炙手可热,是否意味着新一波涨价潮来临?

【解析】全国政协委员、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 贾康 认为,房价与地价并不是“鸡生蛋、蛋生鸡”如何排列先后顺序的问题。从地价到楼价中间还有许多其他因素,因此未来走势不能直接判定会大涨。

国家行政学院决策咨询部研究员 王小广 认为,土地成本过高直接导致了房价高企,而土地制度改革提出了多年,很难有实质性推进,根本原因在于有难以撼动的阻力。“首先来自于地方政府的土地财政冲动,其次源于房地产商的利润压力。很多人寄望改革土地制度撼动房价,但地方政府和开发商受到利益束缚。”

【记者点评】“面粉”越卖越火,“面包”难道越来越便宜?房地产调控进入关键阶段,以限制需求为主的调控政策已显露缺陷,一旦“被微调”,就有可能出现房价反弹甚至暴涨。因此,从“根”上解决土地财政依赖,摒除“借地生财”的理念,是房价合理回归的根本。

矛盾三:银行审慎开发商乐观,房地产高投资还能走多远?

【数据】近日,多家银行表示,针对房地产贷款更加审慎,防控风险继续成为监管部门和银行的关注重点。与银行审慎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绿地、 万达 [ 简介   最新动态 ]等大型房企纷纷上调2014年度销售目标,部分房企甚至上调高达30%。

【解析】全国政协委员、江苏省社科院院长刘志彪认为,当前的 楼市泡沫 和地方债问题如果处理不好,对银行而言就是“定时炸弹”。银行收紧房贷,既是进行风险控制,也符合国家政策调节的方向。经济放缓、流动性偏紧、融资成本提升的背景下,房地产投资高增长恐难以为继。

住建部政策研究中心研究员王珏林认为,当前出现的种种信号表明,银行开始对房地产业的风险有所防备,这种收紧趋势可能还会持续,将增加房企的融资难度和成本,一些中小房企可能被迫倒闭退出市场,或者减少拿地放慢扩张脚步。

【记者点评】没有只涨不跌的房价,没有只升不贬的资产,银行的审慎和楼市态势给长期过度膨胀的房地产业提了一个醒:长期高速发展的中国楼市泡沫和风险都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加剧,需认真加以防范。

矛盾四:市场“焦灼”政策“淡定”,如何避免误伤刚需?

【数据】“国五条”地方细则去年3月出台以来,除北京市以外,有关 二手房交易 个税按个人所得的20%征收政策,在许多地方并没有明确实施时间,因而一直处于“悬空”状态。我国 楼市调控 走过了10年,但房价却经历了上涨最快的10年。

【解析】“房价靠政策是管不住的,单纯的遏制需求解决不了供需矛盾,有效地增加市场供应才是稳定市场的基本方向。”全国政协委员迟福林说,十八届三中全会后,依靠市场机制调节楼市的思路已被确立,“房产税”“土地供应”“保障房”等市场化调控机制正在逐步完善。

中国房地产学会副会长陈国强认为,中央有关部门一直强调坚持调控,因此两会后政策大变样的可能性不大。加强政府分类指导、落实保障房工作、依靠市场化法制化的手段进行调整是大方向。

【记者点评】长效性调控机制的建立和铺开需要时间,任何调控措施都应当首先保证刚需的利益和需求。调控不应“重控轻调”。当前,急切需要的是加快保障房建设、实现不动产信息联网,以及推动房地产税等税费改革,让以往“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调控手段逐渐淡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