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前瞻:民众期待雾霾散去蓝天回归

03.03.2014  10:04

  刚刚告别平均雾霾天数创下52年之最的2013年,中国在马年伊始再遭“霾伏”—“143万平方公里国土灰霾笼罩”、“中央气象台连续多日发布霾黄色预警”、“50余城发生重度污染”。雾霾压境之下,“遛狗不见狗”、“开窗不见景”、医院呼吸科人满为患的情景在多个城市上演。

  “让人无处可逃”的空气污染引发了中国人对生存环境前所未有的担忧。可以肯定的是,在即将拉开帷幕的全国两会,环境保护定将成为热门话题之一。

  “治乱世用重典”。虽然治理雾霾不同于打击犯罪,但一年多来,中国官方“重典”治霾的思路已清晰可见。

  中共十八大首次将生态文明融入“五位一体”的国家发展总体布局。此后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更在出台的改革文件中,推出中国生态环保新政,将市场机制引入环保领域,誓以制度保生态保环境。

  2013年9月,中国出台被视为“史上最严”的治霾总指南—大气污染防治“国十条”。除涵盖产业结构优化、能源结构调整、机动车排放治理等多项措施外,“国十条”还提出了治霾时间表:到2017年,中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可吸入颗粒物浓度比2012年下降10%以上。

  随后,中国开始在京沪等污染严重地区推广新能源汽车;通过中央财政拨款治理雾霾;严厉检查污染排放、餐饮服务业油烟净化、老旧车辆淘汰等一系列措施以求“拨霾见日”。

  今年1月,全国31个省份立下“治霾军令状”,与环保部签署《大气污染防治目标责任书》。责任书中,各地均设有PM2.5或PM10年均浓度下降目标,并将其与官员的“乌纱帽”挂钩。污染治理的各项行动也在各地逐步开展。

  值得注意的是,在陆续结束的地方两会上,“铁腕治霾”成为今年大多数地区的核心议题之一。31个省(区、市)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除西藏、宁夏之外,其余29地均提到了大气污染治理。

  作为雾霾重灾区,北京、河北还首次将PM2.5年均浓度下降目标列入政府工作报告。其中,河北省在政府报告中以“只争朝夕推进环境治理和生态建设”独立成章,誓为新鲜空气而战。

  此外,被视为治污最大的阻力之一—“以GDP论英雄”的官员考核方式已出现改变的迹象。中国绝大多数省(区、市)的GDP增长目标均较去年有所调低或持平,以主动降速换取生态恢复的决心可见一斑。

  虽然治理强度、手段节节升级,但诚如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柴发合所言,污染并非一朝一夕形成,也不能期待一朝一夕解决。作为污染主体的企业能否牺牲眼前利益、主动转型;普通民众能否改变消费习惯,为自己造成的污染“埋单”,都是治霾治污需要突破的重要障碍。

  从国外经验来看,英美等国也是在上世纪中叶经历了伦敦烟雾、洛杉矶光化学污染等严重的空气污染事件后才幡然惊醒,开展与雾霾持续数十年的较量,终换得蓝天白云。

  在传播学家看来,很少有什么能像雾霾一样,仅短短几天就迅速“攻陷”中国人的日常语境—无论是家庭成员间、同事朋友间,还是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上、报刊电视的信息传播中,雾霾二字都以极高的频率出现。

  谁也不知道中国这一轮的清霾治污需要多长时间,但是当老人们恢复晨练、孩子们可以在户外自如玩耍时;人们推开窗户就能见到蓝天时;朋友见面不再谈论雾霾时,这一任务也许就已经悄然实现。

  在今年的两会上,人们希望能通过代表、委员的建议,在“治霾元年”有所突破,不仅消除空中的污染,也驱散人们心中的雾霾。 (庞无忌)

让协商文化飞入寻常百姓家
  “培育‘赣事’好商量品牌,在共同思想政治基础上,政协新闻网
解决烦心事 笑迎高铁来
● 本报记者 熊灵 通讯员 曾志明 谢建春 政协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