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一股民玩“两融”一次亏40万 多数投资者亏损

26.03.2014  13:41
融资融券交易门槛降低 多数投资者亏损 南昌一股民玩“两融”一次亏40万       “恶心自己,成全别人。”电影《私人订制》里的一句台词,形象地用来概括近几年参与融资融券(简称“两融”)交易的股民,那就是“亏了自己,成全券商”。“两融”看上去很美好,股票上涨,融资买入,卖出后收益放大;股票下跌,借股票卖出,低价买进股票还掉,改变只有股票上涨才能获利的单边市。不过,在实际操作中,往往会判错方向,放大了亏损。

记者近日采访南昌部分证券营业部发现,参与“两融”交易的股民,亏损面保守在八成;而由于“两融”交易给券商贡献了稳定的利息与佣金,股市整体处于熊市下,也能获得不菲的收益,越来越多的证券营业部在极力劝股民开通“两融”账户。

    “两融”涨跌都有赚 判错方向加倍亏

    融资融券,通俗地说就是借钱借股,借的前提是要有担保,可以是现金或股票,有专门的“两融”信用账户。不管是借钱或借股,首先得保证券商的本金、同等的股票及利息,不得已的情况下还会走司法途径。“两融”交易具有杠杆效应,它在放大投资收益的同时也必然放大投资风险。

    例如,股民李某持有A股票价值50万元,在普通证券交易中,股价下跌10%,亏损额5万元。如果将A股票作为担保物进行“两融”交易,折算率为60%,以融资保证金比例为50%计算,李某向证券公司融资:50万×60%÷50%=60万;再将融资的60万元全部买入A股票,这样,总共持有110万元的A股票;若A股票价格下跌10%,不计利息费用和佣金,则李某亏损11万元,是原有本金交易亏损的2.2倍。当然,若A股上涨一成,那收益会同比例扩大。

    融券交易则相反,若融股价5元A股票1万股卖出,股票下跌至4元,那就动用4万元买入等量股票还给券商,获利1万元;若融券卖出后股价上涨1元,就得再贴1万元买等量股票还。自有资金投资,可长期持有,但“两融”交易的期限最高为6个月。

    有股民玩“两融”巨亏割肉离开股市

    21日,在南昌井冈山大道一证券营业部,在谈到“两融”交易时,一股民告诉记者,他熟悉的一个大户林建(化名),炒股10余年了,2012年初参与“两融”交易前股票账户市值100万元。刚开始“两融”交易时,他只是适当性地参与,“两融”额度控制在20万元以内,且以短线为主,上涨或下跌15%以内就会卖出或买进。林建投资风格较稳,2012年大多数股民喊亏时,他说赚了20%。

    不过,随着对“两融”交易的了解及熟练,林建的“两融”额度在扩大。长期以来形成的交易习惯,林建更多的是融资做多,融券做空的比例较少。然而,他没料到的是去年6月中旬的一次融资操作,会让其股市资产大幅缩水。大盘整体连跌8个交易日后有所反弹,林建判断会有一波反弹行情。于是,他在6月18日从券商融入100万元资金重仓买入两只银行股,持有股票总市值达220万元。然而,这银行股不仅没止跌反弹,而是新一轮暴跌的开始。经过连续多日的重挫,他对后市完全失去了信心,在市场反弹时平仓,将融资连本带息还给了券商,一次激进的操作亏损40余万元。

    去年下半年,林建判断2000点附近大盘跌幅有限,前期跌幅过大的有色、酿酒、地产等板块的股票应该随时会反弹,所以多数时候融资买入。可这类股票跌幅远超大盘,到今年2月初,账户资产缩水至40余万元。“一个多月没看到他了,营业部说他已清仓没买卖过任何股票了。

    “借钱借股”玩 八成股民喊亏

    身边“两融”股民操作得如何?记者随机询问6位股民,绝大多数回答“亏了”,只是亏损程度不一样而已。

    南昌一证券营业部负责人告诉记者,“两融”作为放大杠杆和做空做多的工具,形式上可以给投资者带来更多的收益,减少亏损,毕竟在股票下跌时,也能获利。但观察近3年多来股民实际投资,给投资者造成更多的是亏损幅度扩大。可以说,“两融”股民亏损平均至少在八成,有个别营业部超过九成。这主要还是与投资思维有关,一直以来,始终还是“死多头”的策略,无论市场上涨还是下跌,更偏向于做多。而多年来,让股民记忆犹新的还是“煤飞色舞”的行情,认为资源类股票总会有大行情。可是,资源类的股,自“两融”交易开启以来,没有最低,只有更低,股民做多这类股票自然就会亏损。去年创业板堪称牛市,但在700只“两融”标的股票中,才30多只是创业板的。

    “两融”交易数据显示,去年A股融资买入额32490亿元,是2012年的4.47倍;融券卖出额5707亿元,是2012年的4.84倍,这表明股民操作更多的是借钱买股。

    融资交易门槛降至5万元

    股民参与“两融”交易,提高了成交量,受益的当然是券商,获取稳定的利息及佣金收入。省统计局公布去年我省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公报中有关金融的数据显示,全年证券交易额1.9万亿元,创出历史新高。在去年股市依旧整体处于熊市的情况下,有这么高的量,“两融”贡献不少。

    “两融”开启之初,为控制风险,对参与交易的投资者,证监会发布了指导性门槛:开户一年半,资产50万元。然而,股市整体“跌跌不休”,难以吸引新股民入市。有了“两融”工具后,券商通过“两融”交易来盘活存量,提高交易来获取稳定收入,使得指导性的门槛形同虚设。在南昌市老福山的一家证券营业部,前台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两融”门槛为20万元,开户半年就行。在八一大道某证券营业部,投资顾问也说,“两融”门槛是20万元,但只要开通当天有20万元就行,之后可转出去,其他时候根据“两融”规模需求,添加足额保证金。

    调查发现,同时参与“两融”交易,资产门槛普遍在10万元以上。而单独做融资交易,在南昌市阳明路上一家证券营业部,工作人员称只需5万元。

    说法

    券商应多让股民认识“两融”风险

    记者调查发现,不少证券营业部为了做大成交量,极力劝说股民开通“两融”信用账户,侧重于提示“两融”带来的收益,而有所淡化风险。

    南昌一资深证券分析人士表示,“两融”风险实际操作过程中难以控制,参与“两融”交易的股民都带有投机心理,他们都比较激进,负债交易后心态不一样,操作好的难度加大。直白地说,不“两融”基本都做不好,融了放大杠杆,“”的更快。因此,从长期的经营看,券商不应该为扩大交易赚取息差而弱化“两融”风险,须让客户充分了解“两融”存在的巨大风险,让有风险控制能力强的股民适当性地参与,而不是劝说更多的股民参与。(来源:信息日报 信息日报记者秦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