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难困局下 如何留住古村落的百年风韵
婺源石城 记者 梁振堂摄
天宝古村正努力实现“旅游梦”。记者 郑荣林摄
不能拆不能建 但人口增要建房——尴尬的“保护梦”
建景点收门票 但投入大游客少——艰难的“旅游梦”
两难困局下 如何留住古村落的百年风韵
内涵丰富的古村落是宝贵的文化遗产,被誉为民间文化生态“博物馆”、乡村历史文化“活化石”。江西拥有一大批历史悠久、规模宏大的古村落,是乡村历史文化遗存的资源大省。然而,在全国“每天消失300个村落”的大背景下,我省诸多有着百年、千年历史的古村落,处于“自生自灭”的状态,经常陷入拆旧与建新、保护与开发的纠结中,不知路在何方。
近日,住建部相关负责人表示,国家和地方将加大保护资金投入,严防对传统村落进行大拆大建。这让我们有理由期待,通过科学保护和利用古村落,我们可以为子孙后代留下一份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
保护难
拆旧与建新的博弈
清晨5时许,高安市贾家村从睡梦中苏醒。鸡鸣犬吠,炊烟袅袅,在光影中,数百幢有着百年历史的老房子错落有致地排列在青山绿水之中。
74岁的老人李双英提着菜篮子,去村口的菜地里摘新鲜蔬菜。她的家是一幢两层红砖混凝土楼房,在这个始建于宋代的千年古村中,显得有些标新立异。去年,老人住了几十年的老宅——一幢有6间房的明代建筑倒了。无奈之下,她花了4万多元盖起了现在的楼房。
在村民看来,李双英老人是幸运的,因为,她住上了许多人家梦寐以求的新房。贾家村有900余户居民,从2007年起,村里再也没有同意在古村内建一幢新房,像李双英老人所住的楼房,在村里屈指可数。
就在那一年,贾家村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古建从此不能拆,也不能在村里新建住房。
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村民说,去年他准备拆了建于民国的祖屋盖新房,被村干部劝阻了。他无奈地说,老房只有两个房间,他老两口住一间,儿子三口之家住一间,已经出嫁的女儿偶尔回娘家,都没个落脚的地方。不过,在贾家村村委会主任贾朝晖看来,这种住房条件,在村里算得上中上水平。“有的孩子都上初中了,还和父母挤在一间房。村里小伙相亲都碰到了难题,姑娘家一看住房这么破败,就打退堂鼓了。”
去年,村委会计划在村口规划了一片住宅区,征求村民意见时,有建房意愿的村民多达240多户,有迫切建房需求的村民就有150多户。方案已经上报到高安市,但因要占用耕地,有关部门至今没有答复。
“如果再找不到解决办法,我们就抑制不住村民建房的冲动了。”贾朝晖忧心地说,一个八九千人的大村庄,5年没有建新房,即使村民有很强的古村保护意识,但面对改善住房条件的迫切需求,也是无计可施。
相比较而言,同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的宜丰县天宝古村,目前面临的保护形势更为严峻。
古村内,张贴着一张当地乡政府9月底发布的公告:天宝古村属“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严禁任何单位和个人在古村范围内擅自拆除、迁移所有建筑,损害破坏古村的历史风貌和传统格局。不过,一纸公告显然难以抑制住村民建房的冲动。在古村内不时可以看到两三层的新建楼房,其中,不乏正在建设的新房。当地乡党委有关负责人说,从去年至今,古村已有20多幢新建房屋。
对于这种现象,天宝乡有关负责人也颇为无奈:今年5月进行的一次住房调查显示,有280户居民迫切希望建房,占古村居民总数的近六成。目前,古村已经外迁居民66户,现在政府已经在集镇征收土地,用于古村居民外迁。
中国民居建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黄浩说,贾家村和天宝古村所遭遇的“拆旧与建新”矛盾,在全省的古村落普遍存在,古建筑需要原样保护,而村民需要改善生活条件, 这是古村保护面临的主要矛盾之一。
我省是全国古村落的资源大省,目前已有21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村),84个省级历史文化名镇(村)。今年8月,住建部等三部委公示第二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我省有56个村入选,去年我省有33个村入选首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贾家村与天宝村名列其中。
开发难
古村艰难的“旅游梦”
婺源被称为古村落的“博物馆”,是目前中国古建筑保存最多、最完好的地方之一,古老的村落与优美的生态铺展出一幅幅青山秀水、粉墙黛瓦的山水画卷。
目前,我省大多数古村,都希望能够复制婺源古村落保护的模式——“以开发带动保护,以保护促进开发”的良性循环发展之路。只是,这种模式对于绝大多数古村而言,还只是一个遥远的梦,古村旅游开发的脚步迈得非常艰难。
2007年入选“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之后,贾家村村民终于看到了希望——从“金字招牌”里获得现实利益。村口修起一个高大的门楼,只是,门楼下的售票处并没有出现村民期望的游客排队购票的场景。
贾朝晖说,村里七八年来一直都在努力寻求投资开发旅游,但一直没有成功。无奈之下,村委会在2010年成立了旅游公司,将贾家村包装成了一个旅游景点,门票为每人次35元。
但即使在周末,古村内的游客也是稀稀拉拉看不到几个人,贾家村的“旅游经济”并未红火起来,这个全国乡村旅游示范点,“一年门票收入只有一万多元,村委会每年投入的保洁费用就达六七万元。”
按照贾朝晖的测算,贾家村旅游开发投入资金至少要3000万元,用于古建修缮、旅游配套设施建设等,依靠一乡一村的投入显然并不现实,必须招商引资。这些年,贾朝晖接触多拨客商,但真正对古村旅游资源感兴趣的并不多,“很多人醉翁之意不在酒,更看重的是村里水库等资源,古村只是一个附属品”。
同样的尴尬也出现在宜丰天宝古村,乃至全省大部分古村落。
建于明万历12年(1585年)的“昭公祠”,是江南民居建筑的代表之作,也是天宝古村目前保存完好的古建之一。门口的“游客须知”告诫游客:为了保护和开发古村,请观光游览人士自觉捐款,按人数不同分为20元、10元、5元不等。
天宝古村还不是一个真正意义的旅游景点。游客除了参观“昭公祠”需要捐款外,参观其他建筑都不用付费,走进村民家里,他们还会热心地给游客介绍这里家族宗祠的荣耀。
实际上,早在10多年前,天宝古村就着手招商引资,前来考察的投资商一拨又一拨,但至今没有下文。眼下,当地乡政府正在与武汉一家投资商接触,希望能再次打造一个“文化园”。
只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村民们的热情也逐渐在消退。当地乡政府相关负责人说,10多年来,天宝古村的居民为古村保护做出了巨大牺牲,盼着古村开发能够改善他们的生活。现在也只能在保护维修古村的同时,尽快引进资金启动旅游开发。
不过住建部有关负责人近日就表示:传统村落具有文化、科学、经济、社会等多方面功能,旅游只是其中之一,要花更多的精力去体现和发挥它的历史文化功能,同时,要避免大规模低层次过度旅游开发。
但对大多数古村落来说,以旅游开发的名义募集资金,让村民看到古村保护的“钱景”,仍是一种不错的选择。因为尽管不知道这条路能不能走得下去,但除了旅游开发之外,村民可选择的途径并不多,不得不“迎难而上”。
解“两难”
还需多方破题
贾朝晖已经被逼到“墙脚”了,面对村民们对于古村保护日渐增强的抵触心理,他急需找到一个能够让古村保护与村民利益不产生矛盾的办法,但,“确实是非常难”,眼下最为头疼的事,莫过于“缺钱”。
自2007年以来,贾家村累计投入600余万元用于古村保护,这是许多古村做不到的。“村委会有一部分集体收益,镇政府也有一定支持。”贾朝晖说,这也仅限于给部分古建进行外墙修补、捡漏等“表面工作”,因为资金有限。目前迫切需要修缮的清代以前建筑就有上百栋,其中有四五十栋如果再得不到妥善修缮,将有倒塌的危险。
天宝乡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虽然在古村维修、清洁、防火等方面进行了大量投入,但和古村维修的浩大工程相比,只是杯水车薪,迫切需要得到政策扶持。
“除了部分村落获得政策扶持和资金支持外,大多数古村落处于自生自灭状态,这不仅是我省古村落保护面临的尴尬,也是全国古村落的共同难题。”黄浩说,当前古村落保护面临着严重的危机,如再不进行抢救性保护,许多珍贵的历史遗存将逐渐消亡。
毕业于同济大学建筑系的聂剑平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古建的保护与开发工作,不久前,他带领团队深入婺源的10多个偏远村落,不为旅游观光,而是搜寻有价值的古村古宅,进行合理保护开发利用。
最终,他将投资目光锁定在省级历史文化名村思口镇西冲村。这个村目前游人稀少、环境幽美、明清古宅多达50多栋。聂剑平与当地村民理事会达成合作意向,并与10余户古宅主人签订租期20年的使用权。
聂剑平说,婺源是国家乡村旅游度假实验区,发展乡村休闲度假体验游是旅游发展的必然趋势。西冲适宜发展高端乡村旅游度假,将对在西冲租赁的每一栋古宅挖掘修复,打造不同的文化主题,并借鉴法国保护古建的先进做法和国外模式,融入中国徽州文化的精髓,使西冲真正成为老外和高端人群心目中的休闲养生度假天堂。
尽管近年各界对于婺源古村“过度开发”的质疑频频,但是,长期致力于古村落保护的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等人对“婺源模式”非常推崇。曾表示,“他请建筑师设计徽派的建筑,外表与传统风格是一样的,而里面的厨房、卫生间都放大了,特别是很多老房子重修的时候可以采取建筑师的意见,我们也想推广这些经验。”
此外,冯骥才认为目前古村落保护有几种模式值得研究、分析、推广,要根据各自的特点来做。如乌镇的“景点模式”,把居民全部迁出,重新把它修得很漂亮,人进去到处可以照相;“西塘模式”保留原生态的生活方式,保留一个活着的千年古镇。人还照样在那里生活,不主张游客大量进入,与欧洲古镇一样。
黄浩说,目前全国各地都在“摸着石头过河”,探索古村落保护的模式。并非所有的古村落都适应“婺源模式”,适应范围最广的方式,就是提升古建筑应用价值,也就是政府给予村民补贴,在不改变古建筑主体结构和风貌的基础上,对内部结构进行适度改造,如增加厕所、厨房等设施,改善村民居住质量,让他们有继续留在老宅的意愿,而不是拆旧建新。
南昌大学副教授李枝秀认为,政府、保护单位与社会三方联手,是保护古村落的必由之路,尽管目前存在古建筑多种产权的难题,但是,政府应该成为保护主体,在地方政府无力投入保护资金的背景下,国家和省级财政应该加大投入力度,尽可能对部分有保护价值的村落进行整体保护。
在10月国新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住建部村镇司司长赵晖表示,从今年起,中央财政将加大对传统村落的资金支持,同时,要求地方加大投入,落实地方责任。此外,一些民间组织已经表态愿意赞助传统村落保护。这对于贾家村、天宝古村这些缺乏保护资金的古村落来说,无疑是一个好消息。
新闻链接
各地在古村落保护上的探索
浙江:自今年起,浙江省启动了第一批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重点村建设。其中,对每村给予15亩建设用地指标支持,专项用于搬迁安置,即保护区范围内有建房需求的村民可到新区建房。43个保护重点村分别给予每村500万至700万元的资金扶持,217个一般村也获得资金支持。力争到2015年,浙江省历史文化村落保有集中县规划全覆盖,历史文化村落得到基本修复和保护,彻底改变一些历史文化村落整体风貌毁损、周边环境恶化的状况。
苏州:今年出台全国首部古村落保护地方性法规——《苏州市古村落保护条例》,明年正式实施,将破解苏州古村落保护资金投入、古建筑流转两大难题。明确由市、县级市(区)按照一定比例安排落实古建筑抢救修缮资金和古村落日常保护经费,并列入财政年度预算;政府通过货币补偿或者产权置换的方式收购古村落内的古建筑和房屋的产权,为古建筑最终进入市场提供可能。(记者 郑荣林 赵齐佩)
官方微信 | 人民微博 | 官方微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