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家丧事文明办 永丰梁坊桥村“厚养薄葬”成风尚
“祭而丰不如养之薄也”,千年前,针对“生前凄凉、死后风光”的陋习,一代文宗欧阳修发出了这样的呐喊。千年后,在欧公故里永丰县瑶田镇梁坊桥村,办个“白喜事”,花费不过千余元。如今,不比排场比敬老,“厚养薄葬”文明办丧事在该村已成为新风尚。
4月28日,记者走进梁坊桥村,探寻该村“厚养薄葬”这一新风尚。
梁坊桥是个移民村,全村67户,不足300人,人均耕地面积不足7分,山地面积人均也只有1亩。多年来,该村大力发展苗木和药材种植,人均纯收入超过1.5万元, 高出全县、全镇平均水平4000多元,是响当当的富裕村。
从土地里刨出了“金娃娃”的梁坊桥人把土地视为“命根子”倍加珍惜,“尽可能减少殡葬用地,不让死者与活人争地”成了他们的共识。
为给子孙多留点“家底”,2006年,一位村民大胆提议“修建骨灰堂”,得到了绝大多数村民的支持。村民们纷纷自发地集资捐款,短短几天就筹足了资金,一栋占地面积80平方米、可安放145个骨灰盒的骨灰陈列堂得以顺利建成,开了全县村组一级骨灰堂建设的先河。此后,梁坊桥村又率先在全县建立起村组公墓区。
没有吹吹打打,不再就地焚烧花圈,破除殡葬陋习……在梁坊桥村,节俭的“白喜事”同样风光。村民们都说:“过去是比谁家丧事办得大,坟垒得高,现在是比谁家孝顺老人、生活富裕。”
记者了解到,村里老人一旦仙去,在家的村民不但义务前去帮忙、吊唁,还额外馈赠礼金和各种物品,不给发丧的人家增加任何负担。发丧当日,全体村民自发送葬,场面简朴且热闹。
村民们表示,他们提倡“厚养薄葬”,抵制大操大办丧事的殡葬陋习,是因为孝顺 父母不是做给别人看的,最重要的是要让父母能够感受到儿女带来的幸福和温暖。现年71岁的村民洪兆明当即说道:“丧事新办好,我们都赞成。现在的日子越过越好,应该对老人给予更好的赡养,否则,再贵的墓地、再风光的葬礼也是枉然。”
村小组长仇兴才告诉记者,几十年来,村民们宁肯自己少吃点、少穿点、少用点,也要保证老人们晚年的生活需要,村里没有出现过一起不赡养老人的事件。截至目前,梁坊桥村所有发丧的人家,都遵守了文明办丧事的倡议,形成了“厚养薄葬”新风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