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湖区今年实施56个重大重点项目

17.02.2016  11:00

以更实举措推进项目落地

  2016年是“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落实“四个强起来”总体要求、“二十字”总体任务的奋进之年,更是东湖区加快“四区”构建、实现绿色崛起的跨越之年。东湖区全体干部将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指引,保持政治定力、战略定力、实干定力,全力实施项目带动战略,以重大项目驱动产业升级,抢建新节点、再创新高地,加快打造实力东湖、活力东湖、魅力东湖,努力为“十三五”发展开好局、起好步。

   狠抓项目建设不放松

  项目建设是经济发展的主心骨、顶梁柱、压舱石。东湖区将始终坚持以项目为主抓手,以招商为生命线,着力把项目建设尤其是重大重点项目,作为稳增长的首要支撑、调结构的重要动力、强基础的重要载体、筑高地的重要平台。

  强化项目建设。实施项目驱动主战略,2016年东湖区将实施产业发展、旧城改造、城市建管、社会事业和民生工程4大类,共计56个重大重点项目,总投资274.2亿元。积极完善项目推进机制,该区将按照“项目化、时间表、责任人”要求,落实“五个一”工作举措,狠抓项目推进,力争年内新建项目6月底前均能开工建设;加大重点项目调度、督察和考核力度,建立竞赛机制,实施重奖重罚。

   优化招商引资不松懈

  强化招商引资。今年,东湖区更加注重招商层次,力争在引进世界500强、国内100强或央企、行业龙头企业上取得新突破,实现引进重大产业项目15个以上,亿元以上项目不少于10个,投资总额突破100亿元,确保在省、市考核排名中进位争先。更加注重产业链招商,签约一批技术含量高、投资规模大、带动能力强的税源型、龙头型重特大项目。更加注重择商选资,围绕有型经济、有根产业、有税企业,植企业之树、造产业之林。

  强化动能释放。向旧改要增量,以近两年完成的170余万平方米旧改地块为载体,该区将加大对下正街、香江家具城、青山湖西岸等地块招商引资力度;借搬迁求存量,盘活省政府、区政府等搬迁地块资源。全力推动恒隆、苏宁、绿地等重大项目落户;紧密对接广州海印集团、江西航空总部大楼、市政控股集团青山湖西岸新城市综合体等项目;以地铁1号线开通为契机,整合沿线重要站点地下、地上资源,打造“地铁经济”,拓宽经济增长空间。

   以大力度推进产业升级

  “唯改革者进,唯创新者强,唯改革创新者胜”。2016年,东湖区将始终坚持以改革激发活力,以创新驱动发展,围绕“六大产业”,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争当转型升级的“先行标兵”。

  加速深化改革。东湖区将全面推行“准财政”,出台《东湖区“准财政”实施办法》,激发街道发展区域经济、做大做强财政的积极性。以制度杠杆涵养税源,保存量、促新增、挖零星。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建立权力清单、责任清单、企业投资项目管理清单动态调整机制;加快政务服务网建设。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全面推行“两随机、一公开”;加快投融资体制改革,总结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运作经验,在文化、卫生、体育等公共服务领域稳步推广。

  加速创业创新。重点培育电子商务、高端商贸、金融服务等创业创新主体,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开辟“绿色通道”。强化政策倾斜,推动小额担保贷款调整为创业担保贷款。编印《东湖创新创业指南》,搭建创投服务网站,开通微博、微信服务。夯实以东湖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为核心,多个创客空间、创客小镇为支撑的新型孵化体系,构建低成本、便利化、开放式的众创平台,为创新创业者提供更加优质贴心的服务。

   集聚蓄势发展新动力

  按照“企业总部集中、高端要素集聚、服务体系发达、创新氛围活跃”的要求,东湖区将全力发展总部楼宇经济。依托辖区内证券、保险等金融服务机构集聚优势,进一步引入新兴非银行金融机构落户,加强担保行业的服务和培育,形成与省金融商务区错位发展格局。

  加快推进豫章1号文化科技园项目建设,打造集项目孵化、股权投资、业务互动为一体的文化产业链。发挥“互联网+”示范引领,推进阿里云、东盟大宗商品交易中心入驻东湖;做大做强“阿里巴巴·南昌产业带”,力争上线企业突破1000家,构筑立足南昌、辐射全省的“空中工业园”。着力培护和壮大健康产业“防、治、养”链条,建立覆盖全生命周期、以人为本、结构合理的健康服务体系,打造一批知名品牌和良性循环的健康服务产业集群。(李旸 本报记者 庄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