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立:11道禁令咋没管住343个高尔夫球场?
“2004年,高尔夫球场再次成为非法,因为当时政府要保护农地。”去年,英国《独立报》的一篇文章,标题直接道出中国高尔夫自2004年以来学界定义为“禁止阶段”的景象——“中国高尔夫禁止却繁荣”。2004年1月,国务院下发了《关于暂停新建高尔夫球场的通知》,此后10年间,又下发了相关禁令近10道。但全国高尔夫球场数量却由2004年的178家增长至2013年的521家。(1月19日《中国青年报》)
11道禁令,平均一年一道禁令的频率,却没有管住承载着高消费、高耗水、高位阶群体消遣的高尔夫球场,先只能感叹禁令颜面扫地之尴尬。但回过头来,也要反思,为何这11道禁令,没有管住新增的343个高尔夫球场?是禁令不科学,还是有令而不禁?
应该说,高尔夫运动引进国内,是改革发展初期发展经济的现实需要。那个年代,引进高尔夫球运动,确实起到了推动经济发展的作用。但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从球场用地、耗费水源到消费群体方面,都已经与现在的资源供应有些相矛盾,同时还存在着腐化干部的负面效应。学者及相关机构早已曝光高尔夫球场一年耗费水量的惊人数量,而对土地的使用,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因此,对限制高尔夫球场建设,已经到了非要执行不可的程度。此时,更需要治标且治本的讨论该怎样更好的治理高尔夫球场了。
笔者认为,有三个方面的因素,是高尔夫球场禁而不绝的原因。
市场对高尔夫运动有其现实需求助推着高尔夫球场的存在。这之中,既有正常需求,也有畸形需求。从高尔夫运动引进国内到现在,核心玩家已经从微乎其微发展到40万人。市场的存在和需求,势必对高尔夫球场有所刺激。当然,这其中,不排除那些畸形需求。即所谓的权贵们的奢靡生活。海南某高官即使被中纪委查处前还在外省,由私营企业的老板陪同打高尔夫球。正是这些官员的畸形需求,也间接助长了高尔夫球场的不正常发展。
制度漏洞为高尔夫球场建设留下死角。高尔夫是项体育运动,但球场管辖却涉及体育、工商、发改委、国土资源、环保、水利、林业等十多个主管部门,多个部门分头管理,政策上的相对滞后,监管上难以全覆盖,甚至存在着纵容的现象,这些漏洞,使得高尔夫球场如雨后春笋般茁壮成长起来。
地方和部门执法人员的渎职也在纵容着高尔夫球场疯长。一些地方为了发展经济,或者装地方发展的门面,不惜违背本地经济发展水平,水资源供给现实,土地存量现实,强行上马高尔夫项目。有的甚至打着建设园林、公园、农业开发等项目发展高尔夫球场。高尔夫球场建成后,其周边的房地产,将成为地方经济短期发展的支柱。正是由于这方面的短期需求,地方官员才会默认甚至是纵容高尔夫球场项目的兴起。
然而,不管是哪种方面的推动,这项从民间引进的高尔夫运动并未惠及草根,反而助长了地方经济的畸形发展。面对经济转型和社会风气转变的现实需求,高尔夫项目的经营,市场洗牌是必然趋势,政府治理也应铁腕而行。
把满足绝大多数人所需的水源、土地等生存和发展资源还给绝大多数人,应该是高尔夫球场经营者的选择。即使是仍然留在高尔夫市场的,也应该按照市场的实际需求走平民化路线,应该是高尔夫球场的存与废不能忘却的根本,也应是监管部门尤其应该牢记的职责。高尔夫畸形发展的病态治理,对症下药,下猛药,才能将高尔夫球场框正在合理的区域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