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八大城市公众社会信任水平回归“尚可信任”

22.10.2014  12:25

   社会信任”终于及格了

  《社会心态蓝皮书:中国社会心态研究报告(2014)》出版时,恰逢国庆长假期间。主编王俊秀直到假期之后,在新闻发布会上,手指才第一次触到这本书蓝色的封皮。

  自2011年始,这份研究报告已经出版了三本蓝皮书。除了封面印着的年份,以及一些简单排版细节上的不同,今年的中国社会心态研究报告,看上去,跟往年的没什么不一样。

  但王俊秀知道,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今年是头一回,“社会信任总水平回升”。

  与2010年相比,最近一次社会调查发现,人们的社会总体信任水平,“从负性判断回归到一般信任”,“选择非常不信任的人群,比上次调查减少了1.2个百分点”。

  “人们会意识到,社会需要凝聚每个人的信念。” 王俊秀说。这位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心理学、社会学学者认为,社会信任水平与社会共享价值观,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挂钩的。

  整体来说,民众对5大类机构的信任水平全面上升,商业行业的信任水平虽然最低,但信任度的增幅是最大的,人们对公共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媒体的信任水平也有所提高,对政府部门的信任维持高度稳定。

  “我们调查的是人们的心态,是人们主观的感受,这些数据显示,被调查者在心理上‘认为’,那些机构,或许比之前更可信了。”王俊秀说。

   我国八大城市公众的社会总体信任水平,最终的平均得分终于“回归到‘尚可信任’水平

  在今年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的“皮书系列”里,《社会心态蓝皮书》甚至不在社会政法类的重点推荐名单上,它被用小一号的字体,和《女性生活蓝皮书》、《生态城市绿皮书》一起,列在更靠后的位置。

  但在10月8日的新书发布会之后,它意外获得了关注。

  “有更多普通人开始关注社会心态,因为关注社会心态,关注社会发展,也是将自身与所在社会联系起来……这就是社会得以形构的一个心理基础,即社会认同的基础。”另一位主编杨宜音在前言所写的这段话,或许可以解释,为什么这本书的研究内容会得到广泛关注。

  虽然《社会心态蓝皮书》是在2011年才首次出版,但社科院对中国社会心态的研究,却比这早得多。10年以上的数据显示,“中国社会正在进入全面转型时期,社会信任也在经历着转型”。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社会心理学研究中心,与北京美兰德信息公司合作,开展“中国8大城市居民社会信任状况”研究,迄今为止已经是第3次。2013年11月,调查人员在北京、上海、哈尔滨、郑州、武汉、重庆、广州、西安8个城市,随机抽取10个社区,在每个社区内,抽取高中低档小区各一个,在每个小区内,随机抽取10户,进行问卷面访。

  问卷上的信任程度,被划分为“非常信任”“比较信任”“一般”“不太信任”“非常不信任”5个级别,最终,只有8.9%的被访者选择了后两个选项。

  “这是社会总体信任水平回升的直接表现。”报告显示,8大城市公众的社会总体信任水平,最终的平均得分终于爬上了及格线,“回归到‘尚可信任’水平”。其中,人们对制度的信任水平全面上升,推高了总体信任水平。

  “调查是在去年11月进行的,当时刚开过‘十八大’。”王俊秀推测,去年中央出台的一系列整顿官员作风的规定和措施,在社会上产生了一些积极影响,“打老虎打苍蝇”的同时,也改善了政府形象。

  调查中,政府机构被细分为中央政府、全国人大、本市政府、公安部门、法院、检察院6个类别,信任程度较2011年全面上升,提高幅度最大的是检察院。另外,由政府主导的、与居民生活高度相关的9项公共事业,如电燃气、公共交通、自来水等等,信任度得分都在70分以上,对教育和医疗的分数仅仅在及格线上,信任度则相对较低,但比起3年前的“不信任”,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一是政府形象好转带动社会信任提高,二是社会欺骗相对减少提升社会信任,三是媒体的可喜变化助推社会信任提高。”最终,报告中给出了如上结论。研究者认为,一系列反腐倡廉政策的推行、行业法规的完善和监管,以及媒体在信息传播时更加谨慎,最终促成了社会信任总体水平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