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运河成功申遗 单霁翔:保护工作是沉重的话题

23.06.2014  13:30

  原标题:大运河申遗8年终圆梦 单霁翔:改变对文化遗产认知

  原标题:大运河申遗8年终圆梦


  2013年9月,在河南省洛阳市首阳山镇洛河滩里,暴雨冲出的水沟内发现一艘深埋地面4米以下的木质古船。沉船所处的位置距离现在的洛河河道不足50米,船身最宽处3.2米,总长度大约17米。根据史料记载,这艘沉船所处的位置,正是隋唐大运河漕渠的故道。新华社发

骑手经过通州大运河森林公园漕运码头。京华时报记者张斌摄

京杭大运河杭州终点标志——拱宸桥。新华社发

京华时报制图汪春才


  中国大运河,贯穿中国南北的华夏民族的血脉;丝绸之路,东西方贸易大通道,乃至东西方文明沟通和交流的象征。昨天,这两大项目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32项和第33项世界文化遗产。至此,中国世界遗产的总数已达到47项,继续稳居世界第二位,仅次于意大利。

  □最新进展

  大运河丝绸之路进世遗名录

  昨天,在卡塔尔多哈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审议通过中国大运河项目和中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跨国联合申报的丝绸之路项目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国家文物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大运河、丝绸之路是在世界范围内具有广泛影响力和号召力的超大型线性文化遗产。此次申报成功,表明大运河、丝绸之路的突出普遍价值、真实性、完整性以及中国政府为保护这些珍贵遗产付出的艰苦努力,得到了世界遗产委员会和国际专业咨询机构的一致认可。

  国家文物局副局长童明康在多哈会议发言中表示,大运河、丝绸之路申遗是史无前例的遗产保护过程。大运河的申遗使世界遗产的保护理念在中国大运河沿线8个省(市)、1.7亿民众中得到广泛传播并深入人心。而作为世界上最伟大的贸易之路、对话之路、和平之路和发展之路,丝绸之路跨国联合申遗进一步增进了中国和哈、吉等中亚国家的传统友谊,成为新时期中国与中亚地区各国和平对话、共同发展的新纽带。

  他表示,大运河、丝绸之路申遗成功以后,中国政府将恪守《世界遗产公约》及其操作指南的有关要求,继续为大运河、丝绸之路珍贵文化遗产提供最好的保护,并将继续团结各利益相关方,进一步巩固跨地区跨行业对话和协调机制,深入探讨巨型线性文化遗产,尤其是活态文化遗产的保护、管理和利用模式,“让蕴含丰富精神内涵的大运河流淌向可持续发展的未来,让古老的丝绸之路再次绽放灿烂的光彩。”童明康说。

  >>专家点评

  申遗成功改变对文化遗产认知

  点评人

  单霁翔 故宫博物院院长、中国文物学会会长,曾亲身参与大运河、丝绸之路的申遗推动。

  中国大运河与丝绸之路是自从1972年世界遗产公约诞生以后,评审的最大的两个项目。它们将带来全世界文化遗产领域革新性的认知飞跃。

  大运河和丝绸之路项目至少从六个方面彻底改变了以往人们对文化遗产的认知:过去是保护文化要素的东西,今天是保护人和自然共同创造的遗产;过去只保护那些静态的遗产比如长城等等,大运河是流淌的,还在使用的,让人们认识到活态的遗产也要保护;过去保护的是一个点、一个面,比如一个桥、一个塔、一个古建筑群、一个历史村镇……这次是一条线,并且是上千公里的线;过去保护的是古代的、近代的,如今要保护当代的,今天中国的水利、交通部门为了改造大运河,对大运河新做的那些加强功能的贡献,仍然是未来的遗产,人们认识到要为未来保护今天;过去保护宫殿、古建筑群、寺庙等纪念性建筑,今天大运河、丝绸之路沿途的那些民间民俗的工业遗产、老字号、乡土建筑等都将得到保护;过去保护的是物质要素,今天大运河、丝绸之路带来的是非物质要素保护的观念——这两项成功申遗的文化遗产将带来世界文化遗产领域人们认知的革新。

  后续的保护工作是个沉重的话题。现在处于城市化加速进程,人们的家庭支出中依然在买房子、买车的时期。大运河沿岸、丝绸之路沿线的开发建设会异常活跃,跟已有的文化遗存保护之间的矛盾会非常尖锐。申遗成功会令这一切加一个“”字。当地的人们更加可能借助申遗成功的果实加大这方面的建设投入。我们应该借鉴西湖申遗成功后的做法——成功一星期之后第一个动作即宣布成立西湖文化遗产监测中心。

  申遗成功之后第一个想到的应该是承担对国际社会的承诺,开始世界遗产的监测。毕竟保护是我们最重要的申遗目的。

  □焦点·大运河

  大运河申遗成功27城市圆世遗梦

  大运河世界遗产河道总长1011公里

  >>范围

  此次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大运河包括横贯中国中东部地区的隋唐大运河、京杭大运河和浙东运河,在春秋战国、隋朝及元朝时期都曾经历过大规模兴建。

  依据历史分段和命名习惯,大运河共包括十大河段。

  申报的系列遗产分别选取了各河段的典型河道段落和重要遗产点,包括河道遗产27段,总长度1011公里,相关遗产共计58处。遗产类型包括闸、堤、坝、桥、水城门、纤道、码头、险工等运河水工遗存,以及仓窖、衙署、驿站、行宫、会馆、钞关等大运河的配套设施和管理设施,和一部分与大运河文化意义密切相关的古建筑、历史文化街区等。这些遗产分布在2个直辖市、6个省、25个地级市,遗产区总面积为20819公顷,缓冲区总面积为54263公顷。

  >>原因

  大运河保障发展体现智慧决心勇气

  世界遗产委员会委员国的代表对大运河给出了高度评价。各成员国代表一致赞同将其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世界遗产委员会认为,大运河是世界上最长的、最古老的人工水道,也是工业革命前规模最大、范围最广的土木工程项目,它促进了中国南北物资的交流和领土的统一管辖,反映出中国人民高超的智慧、决心和勇气,以及东方文明在水利技术和管理能力方面的杰出成就。历经两千余年的持续发展与演变,大运河直到今天仍发挥着重要的交通、运输、行洪、灌溉、输水等作用,是大运河沿线地区不可缺少的重要交通运输方式,自古至今在保障中国经济繁荣和社会稳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目前,世界上有法国米迪运河、荷兰阿姆斯特丹运河等共7条运河申遗成功。中国大运河的独特个性符号便是漕运,即财富和文化经由大运河集中、流动、再分配。

  >>特点

  大运河凸显出“活态”文化遗产特征

  童明康介绍,“活态”文化遗产是大运河遗产的显著特征。山东济宁以南的部分仍在通航,在交通运输中发挥着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其他一些河道转变成为景观河、灌溉河、排涝河,在当代社会的方方面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此外,大运河的“”还体现在她始终是一条不断发展变化的运河。历史上,因为黄河改道等自然原因,大运河就曾多次变迁。近代以来,随着传统功能部分退化,运河使用功能发生变化,管理维护设施不断更新,运河沿线城市面貌也持续改善,而这些变化共同为大运河作为活态文化遗产的价值做出贡献。

  妥善处理好遗产保护与“活态”遗产持续利用是大运河遗产保护的一项重要内容。

  >>影响

  申遗提升改善沿岸民众生活环境质量

  童明康表示,大运河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大运河申遗巨大影响力和号召力推动下,社会各界对大运河保护给予高度关注,掀起认识、研究、爱护大运河的社会热潮,这将吸引大量社会资源向大运河遗产保护领域聚集,使遗产保护状况在短时间内得到显著改善。申遗成功必将引导并推动沿岸城市文化品位提升,改善沿岸民众的生活环境和品质。

  “大运河不仅成为增强文化凝聚力、创造力、亲和力的精神家园,更逐步成为广大民众宜业宜居的美好家园,成为地方文化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新亮点。”童明康预言。

  >>幕后

  大运河申遗8年终获成功

  从2006年,国家做出大运河申遗决定到申遗成功历时8年,其间经历了重重困难。大运河联合申遗办原主任顾风说,从大运河的文化价值和独特性来讲,其地位不容怀疑,世界也是肯定的。但真正开始申遗,对照世遗的标准,具体到各个申遗的点、段来看,还是有许多很大差距的地方。

  2011年开始,大运河联合申遗完成了统一价值预警平台、制定了专门大运河的法律保护条例、统一的规划文本、申遗文本等一系列繁琐工作。2013年初,国家文物局上报了申遗资料。

  大运河申遗具有其特殊性,它是仍在使用的活态线性文化遗产,对这类项目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在中国尚属首次,又是8个省市27个城市的58个遗产点的联合申报,难度可想而知。“因此,申遗成功是一次集体梦想的实现。”大运河联合申遗办公室主任冬冰说。

  ◎大运河

  中国是世界上开凿运河时间最早的国家,公元前486年,中国春秋时期的吴王夫差在扬州开邗沟,筑邗城,兴建世界第一条运河,后经历代修建,形成从南到北全长1794公里的大运河,穿越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江苏、浙江、安徽等省市,亦是世界上最长的人工河道。

  ◎世遗百科

  中国世遗项目数量世界第二

  197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成立,致力于保护和恢复全人类共同的遗产,并将具有科学、审美、文化价值的自然景观与人类历史遗存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1978年,首批12处世界遗产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些遗产成为世界级名胜,产生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1985年,中国正式加入《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成为缔约国之一。两年后中国有了第一批世界文化遗产,长城、故宫、兵马俑和莫高窟等榜上有名。中国目前已有45处项目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仅次于意大利,位居世界第二。

  >>保护

  ◎问题1

  大运河保护存在巨大压力

  大运河申遗成功,大运河联合申遗办前主任顾风在大会现场接受采访时表示,“非常的激动,但高兴之余也有担忧。

  忧在何处?历史上大运河所流经的省份一般都是中国最富裕的省份。20世纪90年代以来强劲的经济发展在很多方面都对大运河的环境产生了影响。包括桥梁、高速公路、大运河现代化设施、与运河相关的工业区和城市扩展区等等。

  杭州等很多城市在申遗前就已经启动对运河的保护。当运河因为申遗而重新走进人们的视野时,人们发现断流、淤塞、污染,甚至了无踪迹的现象,竟然成为常态。

  大运河某些特殊区域,面临来自旅游业的压力:比如水利复杂系统发展为公园,如南旺和清口水利枢纽;为消闲和城市发展目的开发了湖泊和运河区域;某些主要的历史城市中心早已是远近闻名的旅游目的地。

  国家文物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影响遗产的主要环境因素是外界对水质的持续影响,因为大运河及其附属水利设施有一定的水储量,通常被用作经处理后的污水排放口,其排放强度因地点而异。如同所有高度城市化的区域一样,大运河同样也受到工业活动空气质量下降、工业运输方式膨胀以及城市快速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其中水体质量的影响更为直接。

  自然风险方面,在气象条件作用下大运河面临来自洪灾的直接威胁。在一定限度内大运河在调节水位、预防洪灾风险上起到了重要作用。在城市环境下的大运河河段,火灾是最主要的风险,因为许多建筑物使用了大量的木材。

  ◎问题2

  遗产数大增或不利于理解重要性

  世界遗产委员会的专业咨询机构——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曾评价:中国为保护这一广阔而复杂的大运河遗产所开展的工作,非常令人钦佩。并表示大运河清晰地阐明了一个经济飞速发展的大国目前所面临的遗产保护难题,称所取得的成绩是不可置疑的,但同时指出,在某些重大事项上碰到的很多困难也不能忽视。他们的观察是:已发掘遗产的数目大量增加,可能不利于理解它们的重要性。必须在较长时间内进行谨慎发掘,批判性地分析发掘结果并将其放在相应的背景下研究。

  对中国过去60年以来对大运河的水利复原以及大规模的水道利用,应从将遗产作为整体这一视角来分析。这样可以明确每一遗产现在真正是什么样的。识别出那些改变遗产原有状态的复原工作,这是非常重要的。

  应将更多精力放在环境问题和大运河景观问题上。

  关于20世纪在大运河遗产遗迹应占有什么样的位置这一问题,必须从其自身来研究,且应超越其所见证的历史这个角度。

  ◎建议

  大运河应把保护放首位

  人们最关心运河申遗成功到底能带来什么?

  围绕“打造世界级旅游产品”的目的,运河杭州段开通了以运河为中心的水上旅游线路。此前的一项数据显示,运河水上游线接待客人数从2003年的6819人次增加到了2009年的59093人次,旅游收入年均增幅约162.06%。

  不过有专家提出,不要将运河文化简单化、商品化,也不要随意“打造”运河文化。有专家指出,调和保护与开发之间的矛盾时,首要原则就是要尊重历史和自然,以合理的方式让文化遗产延续。

  如何协调好大运河在历史文化价值保留、旅游景观利用以及运输功能使用三者间的关系,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刘庆柱有三点建议。第一,目前仍在正常使用的运河河段,由于现代航运的需求,河道的宽度、深浅及码头的数量、位置都会有所改变,在这类情况下,对运河地改造必须要在保留其历史文化价值的前提下开展,不能改造得面目全非;第二,有些河道文化遗迹保存较好,审美价值高,是文化旅游景观区,可将它们作为地方的历史文化符号来加以保存,沿河的各项建设要与其保持协调一致;第三,对于被废弃的河道遗址,保留其历史遗迹尤为重要,要为它们留出一定范围的保护区域,绝不能在上面乱盖乱建。“将大运河保护与利用的关系处理好,保护要放在首位。”刘庆柱强调。

  >>北京落点

  北京两河道两遗产点入选直接申报名单

  北京作为京杭大运河的北端城市和漕运终点,大运河的发展和传承与北京古都的形成、发展有机地融合为一体。京杭大运河北京段涉及昌平、海淀、西城、东城、朝阳、通州六个区,沿线分布有白浮泉遗址、广源闸、万宁桥、东不压桥、南新仓、永通桥、通运桥、燃灯塔、张家湾古城等众多与大运河相关的历史遗产。

  北京共有两处河道和两处遗产点入选此次直接申报名单。河道分别为通惠河北京旧城段—西城区什刹海(包括前海、后海、西海)和东城区玉河故道(西起万宁桥,东至东不压桥,长约0.5公里),通惠河通州段(西起永通桥,东至通州通惠河与北运河交叉口,长约5公里)。遗产点分别为西城区澄清上闸(万宁桥)和东城区澄清中闸(东不压桥)。

  北京加快建设大运河遗产监测系统

  北京市文物局新闻发言人于平介绍,申遗过程中北京市将大运河历史水系和相关遗产保护作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实施了一系列保护和申遗准备工作。结合北京地区运河遗产实际情况,编制了大运河北京段遗产保护规划,并划定了保护范围及建设控制地带。逐步对大运河及沿线的文物古迹进行保护修复。昌平区白浮泉遗址、海淀区广源闸、西城区万宁桥、东城区东不压桥遗址、通州区燃灯塔、通运桥等均进行了不同程度的修缮加固。此外,海淀区长河、西城区什刹海、东城区玉河北区、朝阳区通惠河、通州区北运河等均进行了环境整治工作,建成了庆丰公园、大运河森林公园,使大运河遗产本体保护状况和环境风貌得到明显改善。

  于平指出,大运河申遗成功,既是机会也是挑战。因为与一般的单体建筑不同,运河是一个流动的活体,增加了保护的难度。她介绍,目前北京已经建了一个初步的监测平台体系,下一步将尽快完善,在运河沿线确定合适的监测点,对今后从事监测的工作人员进行系统培训。于平表示,保护工作不可能单纯依靠文物部门来完成,沿线涉及的区县、产权单位等都将加入进来,多部门联动。针对大运河活态的、线性的遗产特点,今后将提升遗产管理水平,加大遗产保护力度,进一步发掘遗产历史文化内涵,开展对通州运河古建筑群修缮等工作,启动东城区玉河南区考古工作及历史景观恢复的研究。特别是将不断改善大运河水质与水环境。(记者张然综合新华社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