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好声音》能唱多远 选秀歌手为何“昙花一现”

16.09.2014  13:51

中国好声音》舞台

日前,第三季《中国好声音》总决赛巅峰之夜广告招标会在杭州举行。某化妆品品牌以1070万元的天价创下了堪称中国电视史上最贵的单条广告——冠军产生前的一分钟广告。

中国好声音》开办三季,每一季决赛的广告位都可谓“中国好时段”,刷新着国内真人秀节目的决赛吸金纪录。“好声音”模式能否一直走下去?以“好声音”为代表的一众音乐选秀节目和藉此涌现的大批选秀歌手,又能走多远?中国青年报记者就此采访了业界人士。

好声音”模式会衰退吗

中国好声音》宣传总监陆伟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过去的音乐类选秀节目,并不是纯粹的选音乐,而更多地考虑选手形象、偶像魅力等,只不过表演方式是演唱。好声音的核心优势,在于对音乐极致的追求——每一季都有能让人记住的声音。

据悉,“好声音”原版节目《The Voice》诞生于荷兰,在总人口不过1650万的荷兰吸引了300万观众。调查研究机构的数据表明,“好声音”模式已在全球40多个国家和地区取得高收视率。

尽管原版模式已很成功,陆伟透露,浙江卫视在引进“好声音”时,还是加入了明显的本土化元素。如,强调导师与学员的情感沟通。第二季中,海外模式方强烈建议《中国好声音》使用曾在海外版中获得巨大成功的“偷人模式”,即,别的导师淘汰的学员可以收为己用。“但我们后来放弃了。因为,这与东方的师生文化传承相冲突。

在陆伟看来,《中国好声音》有几大优势。“首先是硬件保证。我们的音响设备、音响团队都是世界一流的,伴奏乐队也是一流的。第二,形式有设计感。通过设置每一季的不同主题,形成对受众的吸引、培养。

第一季主题比较宽泛,就是‘唱出你心中的歌’。第二季做了大胆尝试,主题是‘小众化音乐’,如,《夜空中最亮的星》。第三季主题是‘向经典致敬’,力推了大量中国乐坛金曲,不乏粤语歌曲。

陆伟坦言,“好声音”模式的力量在衰退。“观众看到一个新鲜模式,会觉得特别好看。但看到第二遍、第三遍,肯定会逐渐冷淡;加上还有很多模仿者,该形式难免流于浮泛。”但模式衰退并不是致命的。他以选秀节目《美国偶像》举例,“办了十几年,依然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硕士生导师常江认为,一个电视节目的生命力,是形态、内容和制作水准三者结合的产物。“《中国好声音》区别于其他同类节目的最主要特征,在于其兼顾三者。我认为,自2012年开始的模式引进风潮正在逐渐冷却,留下的是以内容为本所坚持的精良制作。而那些以为买了模式就能狠捞一笔钱的制作方,恐怕要渐渐被淘汰了。”

选秀歌手为何“昙花一现

熟悉《中国好声音》的观众都知道,这个舞台上曾出现过不少“比惨博同情”的“话题王”。一度有揶揄之声指出:“穷病丑”成了选手在《中国好声音》的上位模式。然而到了第三季,观众发现,“比惨”的声音难觅了,节目本身的“话题”也少了,导师的关注度反而逐渐上升。

在常江看来,“话题少”可能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导师风头强劲是题中之意,他们本身就是明星,也是贯串节目的骨架和线索。强化导师、弱化选手话题,是符合正常传播规律的,也是避免节目出现低俗倾向的一种策略。

但陆伟坚称:“我们不认为这三季对学员情感的表达有任何变化。因为所有的音乐都必须是有情感的。我们希望能激发观众的情感共鸣,把歌手当成‘知己’。但这种真实的情感表达,正被粗暴复制——在其他一些娱乐节目中,选手的才艺比拼本身已不重要,‘故事’被误认为一个可以吸引观众的点。这使中国观众迅速麻木,不再被电视上的真诚表达打动,反而产生怀疑。

我们不得不努力使节目远离怀疑。”陆伟承认,“选手要小心翼翼地在歌声中去表达情感。

青年作曲家于洋曾先后供职于上海音乐学院、中央音乐学院等。《中国好声音》是他关注最多的一档音乐选秀节目。于洋最大感受就是,“参加节目的年轻歌手们太厉害了”。他说:“选手们的声音条件、演唱技巧、整体素质都很强,爵士、摇滚……各种曲风随意切换把握,观众的确服气。

但于洋也认为,选秀歌手的普遍“厉害”,或许恰恰造成了他们普遍的“昙花一现”。他说:“选秀节目一季一季的周期摆在那儿,优秀歌手一波一波滚滚来。作为个体的选秀歌手,迅速过气很正常。

上海旷音文化艺术公司音乐总监李汉颖,是资深音乐制作人和作曲家,曾创作过《真的好想你》、《牵挂你的人是我》等脍炙人口的歌曲。在她看来,选秀歌手“昙花一现”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于选秀平台即电视台的收视率诉求,与歌手希望得到长线包装、培养、宣传的诉求不一致。

李汉颖说:“电视台要的就是收视率,它只负责搭建平台,并没有专门的团队为选秀歌手进行后续的宣传和打造,这本无可厚非。但另一方面,国内普遍的情况是,电视台也不愿意放弃这些选秀歌手资源,会与其签约,不签约者在选秀路上也很难走远。签约之后,选秀歌手往往就陷入了各种商演之中,电视台没能力、没精力为每个选秀歌手量身打造适合其声线、气质的音乐之路。

李汉颖认为,电视台应该与有能力的音乐制作公司合作。首季《中国好声音》学员、后成功签约梦响强音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的吴莫愁,就是一个成功案例。“吴莫愁能坚持到现在,在音乐和广告代言等方面都一直有进展,背后的团队打造功不可没。李代沫本来走的也是这条路,可惜他自己不争气。

李汉颖直言,吴莫愁只是一个孤例。绝大多数《中国好声音》等音乐选秀节目歌手的舞台生命都很短暂。“很多选秀歌手很幼稚、也很急功近利。说起自己的参赛原因,张口就是‘希望改变自己的命运,让爸爸妈妈过上好日子’——以为导师一转身,一家人就能成名暴富过上好日子,想得太简单了。

蓬勃的音乐产业将催生更多成功选秀

陆伟认为,《中国好声音》要想长盛不衰,选秀歌手要想延长艺术生命,根源在于中国音乐产业要蓬勃起来。“全世界的音乐选秀节目,都是为音乐产业输送新人的最好途径。反之,音乐产业需要新人,会推动选秀节目的发展。”陆伟说,“在中国,当年火极一时的的《超级女声》诞生7年后,才出现《中国好声音》,之间没有其他音乐选秀节目,为什么?因为音乐市场疲软,几乎找不到发展空间。

于洋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选秀节目中歌手以“翻唱老歌”为主,也是音乐市场疲软的表现之一。“当下中国音乐界原创匮乏是共识。尤其是21世纪以来,随着整个流行音乐市场的不景气,搞配器、编曲的创作人才纷纷转行。这从歌手的产量、质量上也能看出来——出唱片的人越来越少了;真正踏下心来做原创专辑的人少了。

不过,“翻唱老歌”也未尝没有裨益。于洋说:“新旧艺术风格的融合能带给我们新的艺术感受。如,我在进行音乐创作时,也会向古典音乐‘借力’,这与‘老歌新唱’是同样的道理。”这种观点也为李汉颖所认同:“原创是必须的,不然10年后我们拿什么经典来‘翻唱’呢。但与此同时,老歌新唱也可以把一首老歌改编出强烈的时代感。

陆伟对《中国好声音》中“老歌新唱”的处理引以为豪:“什么样的人能成为好声音的学员?一、唱得比原唱好;二、和原唱唱的完全不一样,别有新意;三、唱这首歌投入的情感能感染到人。这三个标准至少符合一条。然后根据学员特点和意愿定歌,最多的选了十几遍才最终定下来一首歌。

陆伟说:“恒大收购了多家唱片公司,阿里收购了虾米和天天动听,这会给整个音乐产业带来重要的支撑点。此外,国内几大音乐网站都在酝酿音乐的付费下载。其实国外的音乐下载都是收费的,如,英国《好声音》的所有歌曲放在苹果商店下载,一首约0.99英镑,这笔收入几乎就能覆盖整档节目的制作费用。”

但李汉颖指出,通过音乐付费下载激发音乐产业生机的前提,是要切实落实对音乐创作人的著作权及版权保护。“现实是,创作者的权益不能得到很好的保障。在这种情况下,即便实现音乐付费下载,获利者也只是某些网站和运营商,而非创作者。

尽管如此,陆伟仍相信,《中国好声音》还能走得更远,因为“我们遇到了中国音乐产业非常重要的拐点,整个产业在慢慢复苏”。


官方微信

人民微博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