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长沙6月5日电 经多年调查摸底,中国在今年年初公布了全国首次土壤污染数据。与此同时,中国财政部、农业部也宣布正式启动全国性的重金属污染耕地修复综合治理工作,确定在湖南省长株潭地区开展试点。
这不禁让人联想到去年曾引起轩然大波的“镉米事件”。2013年上半年,素有“湖广熟天下足”之称的湖南省连续两次被曝光其所产大米重金属镉含量超标,这将公众对环境污染问题的关注度推到了顶峰。
记者近日从湖南省获悉,试点工作正在分类有序推进,当地希望借此机会让公众对“舌尖上的安全”重拾信心。
日本“镉米中毒”事件,曾被国际卫生组织列为上世纪8大公害事件之一。患者骨头有针扎般剧痛,镉中毒因此被称为“痛痛病”。
事实上,不只是镉,从上世纪以来大规模的有色金属开采、冶炼、加工,让存在于自然界“沉睡”的铅、汞、铬、锌、镍等重金属进入大气、水、土壤,引发重金属污染。
根据环保部和国土资源部4月17日发布的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公报,中国土壤环境状况总体不容乐观,土壤总的点位超标率为16.1%,其中,耕地的点位超标率高达19.4%,为污染物最多的土地类型。
中国的重金属污染耕地修复治理已迫在眉睫。4月10日,选择湖南长株潭地区作为耕地治理试点的消息一经发布立即引起各界关注,几乎占据了湖南当天所有报纸的头版。
普通市民对此也表示高度关注。在长沙的步步高超市,市民周培俊告诉记者,自从“镉米事件”爆发,一家五口人就再也不敢吃本地米,而是买价格相对昂贵的东北米和进口米。后来,一家人更是把“封杀”范围扩大到了水果和蔬菜。
记者近日从湖南省农业厅了解到,在全面摸底之后,此次在长株潭地区的试点耕地面积为170万亩,计划3-5年实施。据湖南省农业资源和环境保护管理站站长尹丽辉介绍,试点耕地将按污染从轻到重的顺序分为达标生产区、管控生产区、替代种植区三种类型进行分类治理。
污染较轻的耕地被划为“达标生产区”,尝试改变传统种植习惯,降低重金属的活跃度,生产出合格的大米。而在可能生产出超标粮食的“管控生产区”,生产的农产品将在丰收季节使用快速检测仪检测,不达标的产品将全部被“封闭收购”,阻止其进入市场。污染最为严重的“替代种植区”则采取改变种植结构,改种非直接食用、非口粮的棉花、蚕桑、麻类、花卉等农作物。
此外,湖南省还将依托强大的水稻育种资源,按照“高产、优质、多抗、低镉”的筛选原则在现有种植品种中选择出了2个早稻品种、2个晚稻品种,目前已在达标生产区试种推广这4个品种。
据杂交水稻国家重点实验室首席科学家邓启云介绍,已有多家大型种业公司和科研院所一起参与全新抗污染水稻品种的培育和市场开发,未来将会有更多的新品种被大面积种植。
在长株潭试点之外,湖南省也在同时摸索其他经验,包括在全国率先发行重金属污染治理专项债券、着手搭建耕地重金属污染信息平台等。
尹丽辉表示:“我们要抓住国家在长株潭地区开展试点的机会,为全国的重金属污染耕地治理探索一条有效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