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影市场的赌博色彩加重
3D喜剧魔幻片《捉妖记》卖了20亿。一些人高兴起来了,一些人骄傲起来了。一些人认为好莱坞已不在话下了,对韩国片更不屑一顾。与《捉妖记》一起大卖的还有《大圣归来》《煎饼侠》等片子。
人们的高兴是有些道理的。众明星出场,不惜血本拼后期,下死力气出效果,在这么挑剔的文化市场上能够让人们坐进电影院看下来,走出影院还要争论下去。任何一个做过电影的,或与做电影相关环节打过交道的人都知道,这个成就来之不易。
跟好莱坞那些极富想象的原创性的机器侠、吸血鬼、外星人展开空间大战争夺地球的统治权的科幻惊悚片不同,中国文化有5000年的积淀,妖文化、巫文化、鬼文化占了相当比重。这些妖、巫、鬼与人生活在一起,无论天上地下阴间阳间,他们的喜怒哀乐乃至价值标准都与人没有什么不同,所以人鬼可以相恋、人鬼情且未了。《捉妖记》票房的成功,很显然与他们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古为今用地将妖文化内容与当下人们审美相嫁接作出新的艺术探索也是分不开的。换言之,本来潜意识就浸透古老文化基因的观众借助该片复活了脑海中妖文化的审美意象。
但是,包括《捉妖记》创作班底在内的电影人不能不留心的是:假定没有商业地产的高速发展,观影人群的迅速扩大,假定没有文化商品本身的喧哗属性,假定没有3D这个强加给观众的、很累赘很麻烦看得人脑子发晕的形式,假定没有国产影片保护月制度的设立(此理由建立在全部影院对片数、容量有限制的基础之上),假定没有走马灯似的、其实与剧情无关的大腕儿出场豪华阵容……20个亿的票房是一定会打折扣的。
此外,电影投资越发变得高风险不可控,竞争进入白热化,或高收益,或赔本赚吆喝,赌博色彩愈发明显,20个亿的票房其实也有莫名其妙引爆流行社会心理学意义上的偶然性。
票房可观与影片的艺术质量并非可以画等号。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商业大片,其票房多少与其说是影片质量超群受到社会欢迎的标志,不如说,票房是票房管理出来的结果。在院线的安排上,如果没有拿到“高票房名额”,所谓高票房根本无从谈起。
请原谅我不小心泄露了一些众所共知的内幕。写下此文,只是想提醒那些因为高兴而可能变骄傲的朋友,不能复制的成功,便不是理性意义上的成功,还是要下工夫琢磨怎样提高国产影片的质量。我们与好莱坞仍然有很大的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