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工作者陷入“成长的烦恼”
新华网南宁1月8日电(记者汪军 张捷)很长一段时间里,吴丹把自己设想成一位抑郁症患者,为的是更好地疏导一位真正患有老年抑郁症的老人。
“这样的工作集体力和脑力、事务性和专业性于一体,非常繁琐。”在广西社会福利院工作的社会工作者吴丹说。但这些社工的月平均工资只有2000余元,付出和收入不成正比。
据民政部统计,2013年中国社会工作服务购买资金达到17.3亿多元,比2012年增加38%。随着中国向社会购买服务力度的加大,社会对社工的专业服务需求也随之增加。
然而,活跃在残疾人、流浪人员帮扶,社区教育等领域的一些社工坦言,身份尚未被认同,工资待遇“原地踏步”,在“助人自助”的同时,他们自身也陷入了“成长的烦恼”。
在广西梧州福利院,从广西师范大学社会工作专业毕业两年的廖邱东同样从事照顾老人的工作。“有的老人比较悲观,认为在福利院就是被抛弃。我们疏导之后,他们觉得有人关注他们。”说起自己的工作,廖邱东认为自己的价值得到了体现,“社工除了要有爱心,还要有专业的知识和正确的价值观”。
但是,当年与廖邱东一起毕业的27位同学最后从事社工的不到10人。“大多数人觉得社工就是义工。”廖邱东说。
“社工需要沉住气,还要有博大的胸怀。”研究生专业为社会工作、目前在高校任辅导员的董静怡说,当时班上17位同学毕业后从事社工的寥寥无几,原因都是:没钱。
“大家都不知道我们到底是干什么的。”即将毕业的广西大学的大四学生陈美全应聘了百色市军休所一线社工岗位。
社工群体陷入“成长的烦恼”,使得这个群体离职率高、流动性大,社工专业毕业生大多不进入社工行业等现象凸显。
广西作为中国西部少数民族省份,直到2011年才正式开始社工相关工作。据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政厅社会工作处副处长孟光明介绍,社工的收入主要来自福利彩票公积金。
“广西对社工的需求很大。”孟光明说,然而,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一些人觉得“社工发挥不了作用”,造成人才流失,2012年社工处发展了33个社工,大约40%辞职。
业内人士认为,从制度层面来说,社工的发展有框架性的制度,但细节问题没有处理好。孟光明说:“社工专业性很强,从助理社工师到中级社工师,不同层次的人才都需要,但目前社工的职业水平评估和薪资福利待遇在政策上细化不足,针对性较弱。”
民政部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底,中国民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数量已达2000多家,比2012年增长1倍。其中,广东、浙江民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数量突破400家。同时,目前中国社工专业人才总量有36万多人,其中取得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证书人员12.38万人。
孟光明认为,一方面,政府应该建立健全社工发展的框架政策;另一方面,应该加大相关政策的落实力度,例如财政投入的落实。此外,社工的“社会治理”功能的重要性应该被社会认可,政府应该重视社工作为“社会医生”的重要性。
针对社工待遇问题,广西社工协会专职秘书长苏雪军表示,目前一线社工工资低,影响了整个工作的开展,政府不能让社工相关机构买单,要先解决社工自身的问题,才能让社工开展“社会治理”,政府购买服务一定要及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