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航天发射的“商业气息” 商业发射逐渐回暖

17.10.2015  17:35

  中新社西昌10月17日电 题:中国航天发射的“商业气息

  中新社记者 张素

  “今晚的生意不太好,也就赚了四五百元钱吧。”17日凌晨,八一村村民陈敏对中新社记者说。

  八一村距离中国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塔架2.5公里以外,属于撤离范围。从村子拾级而上,是可容纳上千人的青岗坝参观平台。陈敏就在这里摆摊,一口铁锅里放着烤香肠、鱼豆腐、炸土豆等热食。在气温6摄氏度的秋夜里,它们显得格外诱人。

  17日0时16分,亚太九号卫星成功在西昌发射。橘红色烈焰喷薄而出,银白色箭体扶摇而上,青岗坝参观平台人头攒动。以记者所在的三号平台为例,粗算挤满两百余人。他们之中有来自卫星研制部门,有企业合作伙伴,有研制推进剂的厂商,还有普通的航天爱好者。

  网络上不难找到有关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的旅游简介,其主要卖点是“探月”。从“嫦娥一号”到为“嫦娥五号”探路的“探月三期再入返回飞行试验”,西南大凉山深处记录着中国人奔月的“足音”。

  陈敏的摆摊记忆是从2010年发射“嫦娥二号”开始,“平时种地,赶上发射就来赚些家用”。其他村民如法炮制,有的蹲守在道路两旁贩售鸡蛋。听到观众意犹未尽地称颂发射壮丽,他们略显得意,“都记不清看过多少遍了”。

  如其所言,中国航天已进入高强密度发射期,每年平均发射次数在15至20次。其中,商业发射在经历低谷后逐渐回暖,在诸多限制条件下自主创新。据统计,1990年4月7日中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运载火箭将美国休斯公司制造的“亚洲一号”卫星成功送入太空以来,累计为20多个国家、地区和国际卫星组织实施了41次国际商业发射,发射了47颗卫星,提供了10次国际商业搭载发射服务。

  中国长城工业集团有限公司是中国官方授权的经营商业发射、提供卫星及开展国际空间技术合作业务的唯一商业机构,该公司业务副总裁付志恒认为,“中国航天整星交付优势在于一揽子在轨交付”。

  付志恒所指的“一站式服务”包括卫星、发射、地面、培训、保险、融资等,体现了完整的产业体系,增强了国际竞争力。此前中国已帮助尼日利亚、委内瑞拉、巴基斯坦、玻利维亚等国一圆航天梦,从亚太九号卫星开始,该公司向国际成熟卫星运营商提供通信卫星在轨交付服务,“带领我们迈入一流宇航企业供应商的行列”。

  外界评论称,从航天大国成为航天强国的重要标志是在国际商业发射市场占有一定份额。近年来,越来越旺盛的微小卫星发射需求牵引着各国研发经济便捷的运载火箭,商业发射也会反过来促进航天基础技术发展。

  无论是近期成功首飞、被称为“物美价廉、经济环保”的新一代运载火箭长征六号,或是标志着中国航天遥感应用领域迈出商业化的“吉林一号”商业卫星,还是将在“一带一路”通信服务大显身手的亚太九号卫星,都在预示中国航天产业化的美好未来。(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