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论文批量被撤藏何隐忧 如何遏制学术界不正之风?
资料图片
对学术不端行为惩处不一,是科技界的一个隐忧。有些单位从轻处罚甚至包庇违规的科研人员,使得违规成本较低。这样既不能让违规者付出代价,也不能惩戒后人。自律与严格惩处双管齐下,才能遏制这股学术界的不正之风。
近日,世界著名学术出版集团爱思唯尔撤销旗下5种学术期刊中的9篇论文,这9篇论文全部来自中国。这已是我国学术界今年遭遇的第三次撤稿风波,前后共有百余篇已在国际期刊发表的论文遭撤销,而借助“第三方”对论文进行代投、代写,甚至伪造同行评议等学术不端行为,是导致这几起事件的罪魁祸首。
百余篇论文遭撤稿曝“第三方”作假
2015年3月份,英国BMC出版社撤回43篇论文,其中有41篇出自中国学者之手。8月份,全球著名的学术期刊出版集团斯普林格也撤回旗下10个学术期刊已发表的64篇论文,而这些文章也是全部来自中国。紧接着,10月份,爱思唯尔出版集团撤销中国9篇论文。三起撤稿事件深深刺痛中国科学界的神经,这些论文究竟因何被撤?
“投稿、回复评审意见违规和提供虚假同行评审专家信息是被撤的主要原因。”中国科协副主席黄伯云说,今年3月第一起撤稿事件发生后,中国科协就从BMC处获得了41篇中国被撤论文的作者信息,并进行了调查。
“这41篇中国论文,出现了不同作者、不同评审人使用相同电子邮箱的情况,这显然不合常理。”黄伯云说,这说明这些论文投稿和回复评审意见是有人在批量操作,也就是“第三方”在帮助论文作者弄虚作假。
对其中的31篇论文进行调查发现,2篇文章作者否认此事,其余29篇论文作者则承认委托“第三方”代为投稿,这其中23篇文章是由“第三方”从投稿、修改论文到发表完全包办;有4篇是“第三方”告知作者投稿进展,作者本人按编辑意见修改,再由“第三方”回复编辑;2篇由第三方投稿,其余环节由作者完成。
“从学术界的惯例来说,论文的撰写、投稿、回应评审意见必须由论文作者亲自完成。”黄伯云说,正常情况下,作者使用自己的邮箱投稿,期刊编辑将论文交由评审人提出问题和修改意见,再由编辑将意见返回给作者,作者修改后,返回编辑。
同行评审是国际学术期刊稿件评审与质量控制的一种基本制度规范,出版方会邀请同领域的专家来评审论文,以判断其学术质量,决定是否录用,因此这是一篇论文能否发表的关键所在。由于BMC要求作者自己推荐同行评审人,“第三方”便钻了这个空子,捏造了虚假的同行评审人信息。
“调查发现,‘第三方’投稿时推荐的评审人,有些姓名、职务和工作单位是真的,而联系所用的邮箱全都是‘第三方’所注册的。”黄伯云说,如此,评审时,论文实际上是返回到投稿者手里,投稿者又冒充评审人评审自己的论文,让自己的论文获得录用。
以此为线索,施普格林集团随后也查出64篇中国论文存在类似情况,10月份,爱思唯尔所撤销的9篇论文也是同样原因。据爱思唯尔集团全球总裁Philippe Terheggen所述,审稿人惯常使用的电子邮箱,其后缀多显示为学校或研究院所的机构邮箱,且地址多是名字或姓名缩写,但这些作者提供的审稿人邮箱是一些门户网站的邮箱,针对这类情况进行调查,甚至发现有些作者提供的审稿人邮箱IP地址竟和作者自己的IP地址一样,爱思唯尔出版集团据此怀疑这些作者提供虚假审稿信息,违反了投递论文的惯例和科研规范,而论文的真实性和学术价值也随之丧失,撤稿成为必然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