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坪石旧址欲建纪念馆 学生当年免费教儿童识字

10.06.2014  01:31

 中大师生们曾经居住过的老屋。

秦选英

受战乱破坏和时间洗礼,当年中大留存于坪石的建筑遗迹已不多。在坪石镇三星坪村,记者找到了当年的中大校长许崇清的住所兼办公室。这是一座青砖砌成、式样普通的当地常见民宅。在半个多世纪风雨侵蚀之下,建筑大部分都已倒塌,连房顶也荡然无存,只剩下几扇长面青苔的残垣断壁依旧耸立于丛生的杂草堆中。

抗战时期中大迁往韶关办学4年 断壁残垣间回荡悲壮历史和大师旧事

文化风景线

70多年前,作为岭南第一学府的中山大学,在面临日寇进逼的关头,被迫三度搬迁以避战火。其中,1940年8月至1945年1月,中大撤至湘粤交界的乐昌市坪石镇。多年来,这一段历史一直被尘封于史料中。

近日,中山大学韶关校友联谊会向韶关市委、市政府和中山大学发出建议:修建抗战时期中山大学坪石旧址。这一建议得到了相关部门的积极响应,目前,有关部门正在筹划在原中大坪石校址上建设“抗战中的中山大学”纪念馆。相关人士还设想以原中大旧址为核心,建设农业产业化开发示范基地。

8日,在当年中大师生们曾经奋战过的旧址,一位年逾古稀的老人,重新勾勒出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中大人不屈而顽强的学习情景。

相关资料

据史料记载,1940年8月,中山大学在代理校长许崇清带领下,全体师生从云南澄江迁回位于粤湘交界处的乐昌坪石镇。

据考证,当时中大的总办公厅、研究院、先修班设立在坪石镇上。文学院先在坪石清洞,后迁往铁岭。法学院先在乳源县的武阳司,后迁往车田坝。理学院在坪石矿口,工学院在坪石的三星坪。医学院在乐昌县城,师范学院在乳源县的管埠。农学院则到了与坪石毗邻的湖南省宜章县栗源堡。

他们的到来

学生自搭简易住房 免费教儿童识字

86岁的老人朱兰修,见证了中大师生在坪石学习与生活的点点滴滴。“那时候我才10多岁,突然有一天镇上多了好多年轻人和一些先生打扮的中年人。男人大部分穿西装,女人大都穿长袍、旗袍,原来他们都是从云南过来的中山大学的老师和学生。”他们来到后,有家室的教师大部分都租了当地群众的民宅入住,而学生们则自己动手在山上自行搭建简易住房。

他们用杉树皮做屋顶,用竹片钉起来做墙壁,就这样建起了学生宿舍。他们吃饭是自己在食堂里煮大锅菜。吃得很简单,几乎天天都是大米饭就着镇上出产的青菜、咸菜、辣椒下饭。有时候会有肉,但很少。”朱兰修说,生活尽管艰苦,师生们与镇上百姓相处得十分融洽。学生们日间上课学习,课余“他们有的在镇上群众家里四处串门;有的则聚在一起,唱各种抗日救亡的歌曲;还有的则开了学习班,免费为当地少年儿童上课识字。

1942年年底,中山大学的学生总数由初迁云南澄江时的1736人激增到4197人。据统计,中大在坪石办学的4年多时间里,累计培养和毕业的学子近2万人。

【1】 【2】

官方微信

人民微博

官方微博